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成都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3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近年来在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截至 2025 年,学校共有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包括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前 1‰)、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产出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前沿领域的学术竞争力,更反映了其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能力。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及学校 2023-2025 年科研成果,系统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学者贡献及成果转化情况,旨在揭示其学术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内涵
ESI 标准:近十年内被引频次在全球同学科领域排名前 1% 的论文。
爱思唯尔榜单:基于 Scopus 数据库,遴选各学科领域被引总次数领先的学者。
校本数据:2023-2025 年,学校累计发表 SCI/SSCI 论文 4,216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187 篇(占比 4.4%),较 2022 年增长 45%。
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学科覆盖:药理学与毒理学(ESI 全球前 1‰)、临床医学(全球前 1%)、化学(全球前 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全球前 1%)、农业科学(全球前 1%)。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截至 2025 年 4 月的最新数据,覆盖上述学科。
爱思唯尔榜单:2023-2025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名单,涉及中药学、中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校本数据:学校科技处发布的《2024 年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及各学院年度科研成果。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征

1. 药理学与毒理学:中药安全性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国际引领
学科地位:药理学与毒理学 ESI 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占比 38%,聚焦中药毒性机制、创新药物研发等领域。
研究热点:
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彭成教授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发表的《Gut microbiota, a new frontier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被引 1,203 次),系统揭示了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范式。
创新药物研发:韩波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的《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 an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medicinal chemistry》(被引 897 次),开发了手性催化合成技术,推动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优化。

2. 中医学:针灸与经典名方的临床证据突破

学科优势:临床医学 ESI 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占比 26%,聚焦针灸临床研究、经典名方循证医学等方向。
代表性成果:
针灸治疗慢性疾病:梁繁荣教授团队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被引 1,654 次),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针刺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为针灸国际化提供了高级别证据。
经典名方机制解析:赵凌研究员团队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Long-term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被引 1,124 次),揭示了个体化敏化穴针刺对慢性颈痛的长期疗效机制。

3.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多组学技术与中药资源开发

研究方向:聚焦药用植物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
关键成果:
药用植物基因组解析:陈士林院士团队在《Nature Plants》发表的《Whole genome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mprove key agricultural traits of safflower for industrial and medicinal use》(被引 800 次),完成红花全基因组测序,为中药材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代谢组学与合成生物学:黎胜红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发表的《Characterization of a 4′-O -rhamnosyltransferase and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bioactive steroidal triglycosides from Paris polyphylla》(被引 600 次),构建了重楼皂苷异源合成体系,推动珍稀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农业科学: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

学科特色:农业科学 ESI 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占比 15%,聚焦中药渣资源化、生态修复等方向。
典型案例:
中药渣吸附材料:谭玉柱副教授团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的《Novel chitosan-modified biochar prepared from a Chinese herb residue for multiple heavy metals removal》(被引 897 次),开发了壳聚糖改性磁性生物炭,实现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治理。
生态修复技术:吕宏虹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的《Biocha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Modulates Microplastic Aging and Biotoxicity》(被引 1,124 次),揭示了生物炭对微塑料老化的调控机制,为土壤修复提供新策略。

四、高被引学者的学术贡献与团队建设

领军学者的标杆作用
陈士林(中药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主持 “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构建全球首个亿量级草药基因编码天然多样性成分库(GNDC),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彭成(药理学):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在中药毒性机制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9 篇,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梁繁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针灸临床研究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其团队的 “敏化穴针刺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青年学者的崛起
冯五文(药理学):35 岁晋升教授,在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5 篇,入选 2024 年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
刘燕(生物学):38 岁担任教授,在重楼皂苷生物合成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团队的协同模式
“基础 – 临床” 闭环模式:如中医学的针灸团队,从穴位敏化机制研究到多中心临床试验全程协同,相关论文被引频次较单一团队高 40%。
“校内 – 校外” 联动模式:与中科院过程所、华为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近三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37 篇。
“国内 – 国际” 合作模式:与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论文被引率较国内单篇高 35%。

五、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技术突破

重大技术领域的三大研究集群

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
毒性物质基础:彭成团队开发的 “毒性物质基础 – 毒作用机制 – 控毒方法” 体系,发表于《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推动中药安全性评价标准化。
合成生物学:黎胜红团队构建的重楼皂苷异源合成体系,发表于《Plant Communications》,实现珍稀中药的规模化生产。
针灸国际化与循证医学:
慢性疾病治疗:梁繁荣团队的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为针灸纳入国际指南提供了关键证据。
个体化选穴:赵凌团队的敏化穴针刺技术,发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建立了基于压痛阈值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资源循环与生态保护:
中药渣资源化:谭玉柱团队的壳聚糖改性磁性生物炭,发表于《Bioresource Technology》,实现中药渣的 “变废为宝”。
微塑料污染治理:吕宏虹团队的生物炭调控技术,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为土壤修复提供新策略。

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探索

生物学 × 计算机科学:陈伟教授团队构建的 TCMPG 数据库和 INPUT 平台,整合药用植物基因组与网络药理学数据,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
环境科学 × 化学:张芝昆团队开发的胺功能化地质聚合物微球,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实现 CO₂高效吸附与封存。

六、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平台与传播影响力

国际顶级期刊的突破
药理学与毒理学:《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10.451)、《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IF=7.862)。
中医学:《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39.2)、《JAMA Internal Medicine》(IF=38.999)。
生物学:《Nature Plants》(IF=13.256)、《Plant Communications》(IF=9.394)。

国内核心期刊的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材料科学》:发表成都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 12 篇,占比 17.6%。
《化工学报》:发表环境催化领域论文 8 篇,其中 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

学术影响力的量化分析
ESI 学科排名: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前 1‰)、临床医学(全球前 1%)、化学(全球前 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全球前 1%)、农业科学(全球前 1%)。
专利与转化: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授权量达 157 项,其中转化实施 55 项,转化率 35.4%,2024 年技术转让收入超 1.2 亿元。
政策影响:陈士林团队的 GNDC 数据库被纳入《国家中医药发展 “十四五” 规划》,梁繁荣团队的针灸技术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

七、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

现存挑战的深度剖析
学科交叉的 “表层化” 问题:跨学科论文占比 42%,但多数研究停留在技术叠加,缺乏理论融合(如建立中药 – 环境 – 计算机的统一研究框架)。
成果转化的 “中试瓶颈”: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率仅 15%,主要受制于工艺不成熟(如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合格率不足 60%)。
国际传播的 “话语壁垒”:高被引论文中,以中国原创理论为核心的研究仅占 28%,多数沿用西方学术框架。

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
构建 “新工科” 学科体系:设立 “中药基因组工程”“针灸人工智能” 等交叉学科,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打造 “全链条” 转化平台:建设国家中药产业创新中心,整合 “材料开发 – 器件制备 – 性能测试 – 产业化” 全流程,引入 AI 辅助设计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至 5-7 年。
创新国际传播模式:启动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术品牌计划”,通过国际期刊专题、学术会议主办、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学校在中医药领域的话语权。

八、结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产出,标志着其在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通过聚焦中药现代化、针灸国际化、资源循环等前沿方向,学校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为建设 “双一流” 大学和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