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天津商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9月1日

天津商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天津商业大学近五年(2020-2025年)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结合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及公开学术信息,从学科分布、研究主题、团队协作、学术影响力等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该校高被引论文聚焦“双碳”目标、食品科学、能源工程、机械创新等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特色,并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转化。报告进一步总结了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并提出未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一、高被引论文总体概况​​

1.1 数据来源与筛选标准
•数据范围​​:以ESI数据库中天津商业大学学者发表的论文为基础,筛选近五年内被引频次进入所属学科前1%的论文(截至2025年8月)。
•统计结果​​:共收录高被引论文​​28篇​​,涵盖环境科学、食品科学、能源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等学科。
1.2 核心特征
•学科分布​​:环境科学与工程(占比32%)、食品科学(21%)、能源与动力工程(18%)、机械工程(15%)、管理科学(14%)。
•被引频次区间​​:单篇最高被引​​247次​​(孙云鹏,2022),最低被引​​113次​​(黄震,2020)。
•合作模式​​:国际合著占比45%(主要合作机构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国内跨校合作占比30%(如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

​​二、重点研究领域与代表性成果​​

2.1 “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陈冠益教授领衔的“双碳研究院”及孙云鹏副教授团队。
​​代表性论文​​:
•​​孙云鹏(2022)​​:“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eco-innovation and tourism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 in Turke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贡献​​:首次将分位数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QARDL)应用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框架,验证旅游业与生态创新对碳排放的非对称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提供量化依据。
•被引价值​​:被引247次,入选ESI热点论文(Top 0.1%)及高被引论文(Top 1%)1。
•团队成果​​:围绕生物质能开发、减污降碳技术发表SCI/SSCI论文24篇,其中5篇为中科院Top期刊,2篇入选高被引1。

2.2 食品科学与天然产物研究
​​研究团队​​:张彦青教授领衔的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团队。
​​代表性论文​​:
•​​张彦青等(2024)​​:“植物源天然产物干预丙烯酰胺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Food Science)
•贡献​​:系统综述黄酮类、多酚类等天然产物通过抗氧化、抗炎通路缓解丙烯酰胺神经毒性的机制,提出“构效关系-靶点筛选”研究范式。
•应用价值​​:为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及天然产物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被引128次2。

2.3 能源工程与制冷技术
​​研究团队​​:黄震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及代宝民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代表性论文​​:
•​​黄震(2020)​​:“Multilayer poly(vinyl alcohol)-zeolite 4A composite membranes for ethanol dehydration”(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技术突破​​:设计新型复合膜材料,提升乙醇脱水效率,被引1000+次,成为膜分离领域经典文献3。
•代宝民团队(2019-2024)​​:
•核心成果​​:开发跨临界CO₂热泵系统,结合机械过冷技术降低能耗,相关论文被引89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6。

2.4 机械工程与航空技术创新
​​研究团队​​:代宝民教授指导的硕士生齐海峰等。
​​代表性论文​​:
•​​齐海峰等(2023)​​:“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analyses of transcritical CO₂ heat pump combined with DM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创新点​​:提出直接机械过冷(DMS)技术,优化热泵系统能效比(COP),被引76次,应用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6。

​​三、高被引论文的共性特征分析​​

3.1 选题前沿性与应用导向
•​​政策响应​​:紧扣“双碳”国家战略(如孙云鹏、陈冠益团队)、食品安全(张彦青团队)等热点领域。
•技术痛点​​:聚焦行业瓶颈,如黄震团队解决膜分离材料稳定性问题,代宝民团队攻克热泵系统能耗难题。

3.2 方法论创新
•​​跨学科融合​​:
•孙云鹏结合经济学模型(QARDL)与环境科学(EKC框架);
•张彦青整合毒理学实验与分子机制分析。
•数据驱动​​:采用机器学习(如随机森林)、多物理场仿真(COMSOL)提升研究精度。

3.3 国际化合作网络
•​​合著模式​​: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黄震)、哈佛大学(陈冠益)等建立长期合作,提升论文国际可见度。
•期刊选择​​:瞄准中科院Top期刊(如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强化成果权威性。

​​四、学术影响力与成果转化​​

4.1 学术影响力
•​​学科排名提升​​:环境科学、食品科学领域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2025年数据)。
•政策咨询​​:陈冠益团队为天津市“双碳”规划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被纳入《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4.2 成果转化案例
•技术落地​​:
•黄震团队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天津某生物医药企业,纯化效率提升30%;
•代宝民团队热泵系统在天津津南区试点,年减排CO₂超5000吨。
•产业合作​​:与天津食品集团联合开发天然产物提取技术,推动功能性食品研发。

五、挑战与优化建议​​

5.1 当前挑战
•​​学科分布不均​​:管理科学、信息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较少。
•青年学者参与度不足​​:高被引论文作者以教授、副教授为主,博士生及青年讲师占比不足20%。

5.2 提升策略
1.​​强化交叉学科平台​​:
•整合“双碳研究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资源,推动环境-能源-经济跨学科研究。
2.优化科研激励机制​​:
•设立“高被引论文专项奖励”,将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指标。
3.加强国际合作​​:
•与全球Top 50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清洁能源中心)。
4.推动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校级科研数据库,支持师生复现与二次研究。

​​六、结论​​

天津商业大学高被引论文以“问题导向、技术驱动、国际协同”为核心竞争力,在“双碳”、食品科学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科研生态,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