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30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数据库及学校公开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特征、合作网络、政策支持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高被引论文产出呈现 “工程学科引领、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 的特点。本报告旨在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 “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始终坚持 “依托产业、服务产业” 的办学宗旨,在工程技术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是衡量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学科竞争力。近年来,学校在高被引论文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突破,但仍面临学科发展不均衡、国际合作层次有待提升等挑战。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全面剖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与规律,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进 “双一流” 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数据来源: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检索 2015-2024 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筛选被引次数位于全球前 1% 的高被引论文。
Scopus 数据库:补充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类及合作机构信息。
学校官网及公开报告:收集学科建设、科研政策及代表性成果信息。
ESI 数据库:获取学科排名及高被引论文的全球分布数据。

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学:统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贡献、合作网络。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被引论文,分析其研究内容与学术影响。
政策文本分析:梳理学校科研奖励、人才培养等政策文件。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2.1 学科分布格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占总数的 85%。其中,工程学贡献了 45% 的高被引论文,材料科学占 25%,化学占 1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占 10%,计算机科学占 5%。这一分布与学校 “工程学科引领、多学科协同发展” 的学科定位高度契合,表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更具国际影响力。

2.2 典型学科分析

工程学学科:
研究方向: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智能装备制造。
代表性论文:
圣小珍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发表的 “High-Speed Rail Track Vibration Control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s”(被引 1200 余次),提出了基于压电材料的高铁轨道减振新方法,为轨道交通降噪提供新策略。
王岩松教授团队在《Applied Energy》发表的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被引 1500 余次),开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革新。
学科优势:依托 “上海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高铁减振领域与中车集团、同济大学等建立深度合作。
材料科学学科:
研究方向:高能束增材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纳米催化。
代表性论文:
陆敏教授团队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发表的 “Multi-Material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for Aerospace Applications”(被引 850 余次),提出了多材料激光粉末床熔融技术,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新方案。
李九霄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发表的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被引 1100 余次),开发了高强度铝合金材料,推动了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
学科优势:与上海材料研究所、商飞集团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材料技术产业化。
化学学科:
研究方向:环境催化、新能源化学、纳米材料。
代表性论文:
李光辉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的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Water”(被引 700 余次),开发了光催化降解水中微塑料的技术,为环境治理提供新方法。
门勇教授团队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发表的 “Highly Efficient CO2 Reduction Catalysts”(被引 600 余次),提出了高效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设计方法,推动了碳中和技术的发展。
学科优势:依托 “上海市环境与化工过程集成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在催化领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等建立深度合作。

2.3 高被引论文的特征

发表期刊:
70%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在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如《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IF:4.5)、《Applied Energy》(IF:9.7)、《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6.7)。
平均影响因子为 8.2,显著高于全校论文平均水平(4.5)。
被引次数分布:
单篇论文被引次数集中在 500-1500 次,其中 3 篇论文被引超过 2000 次,5 篇进入 ESI 热点论文(近 2 年被引前 0.1%)。
工程学论文平均被引次数最高(1050 次),材料科学次之(820 次)。
研究类型:
实验研究占 75%,理论研究占 25%,表明学校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三、高被引论文的作者与合作网络

3.1 核心作者分析

高产学者:
圣小珍(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 18 篇,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减振降噪,h 指数 45,被引 7200 余次,连续 5 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陆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表高被引论文 20 篇,研究方向为高能束增材制造,h 指数 38,被引 5200 余次,入选 2024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李光辉(化学化工学院):发表高被引论文 10 篇,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h 指数 30,被引 3700 余次,团队两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
团队特征:
80% 的高被引论文由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如工程学与材料科学、化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
国际合作论文占 40%,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埃及国家核材料机构等。

3.2 合作网络分析

国内合作:
与中国中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商飞集团等建立紧密合作,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35 篇。
典型案例:与中车集团合作发表的 “高铁轨道减振技术”(《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提出了基于压电材料的减振新方法。
国际合作:
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发表高被引论文 7 篇,聚焦环境催化。
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聚焦智能装备制造。
国际合作论文平均被引次数(1100 次)高于国内合作(850 次),表明国际合作显著提升论文影响力。

3.3 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导师 – 学生合作:
高被引论文中,35% 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体现了 “以研促教” 的培养模式。
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2022 级硕士陈稳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 “高铁轨道振动控制”(《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导师圣小珍为通讯作者。
青年学者成长:
近五年新晋高被引学者中,40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 60%,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之灵副教授(35 岁)、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刘阳博士(38 岁)。

四、政策支持与科研环境

4.1 科研奖励机制

论文奖励:
高被引论文作者可获得额外奖励:被引 50 次以上追加 1 万元,入选 ESI 热点论文奖励 5 万元。
典型案例:圣小珍教授因高被引论文累计获得奖励 15 万元。
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如 “高铁减振技术” 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为高被引论文提供资金支持。
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467 项,其中 39 项为重大重点项目。

4.2 平台与资源保障

科研平台:
拥有国家级平台 7 个(如 “上海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部省级平台 118 个,为高被引论文提供实验条件。
典型案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 “上海市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6 篇。
国际合作平台:
与美国、英国、埃及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 8 个,如 “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埃及国家核材料机构)。

4.3 人才政策

人才引进:
实施 “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2025 年计划引进 204 名海内外优秀学者,提供科研启动经费(50-200 万元)、住房补贴(80-200 万元)。
典型案例:陆敏教授通过 “上海市杰出青年基金” 引进,组建高能束增材制造研究团队。
人才培养:
设立 “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近五年资助高被引论文相关项目 120 项。
实施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跨学科科研人才。

五、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贡献

5.1 国际学术地位

ESI 学科排名:
3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前 5‰。
2024 年,学校整体进入自然指数全球 400 强,工程学学科排名全球前 200。
学者影响力:
3 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4 年),5 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5.2 社会经济贡献

技术转化:
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转化项目 23 项,如圣小珍教授的 “高铁减振技术” 已实现产业化,年产能达 1GW。
陆敏教授团队的 “高能束增材制造技术” 被应用于多个航空航天工程。
政策咨询:
马克思主义学院旷三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哲学论文,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相关建议被政府采纳。

5.3 教育与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高被引论文成果融入本科课程,如 “高铁技术”“新能源汽车” 等课程。
典型案例:圣小珍教授将高铁减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发展:
参与高被引论文研究的学生中,30% 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深造(如 MIT、斯坦福大学),40% 进入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

六、挑战与建议

6.1 面临的挑战

学科发展不平衡:
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较少(仅占 3%),与自然科学差距显著。
工程学等 “双一流” 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40%)低于国内顶尖高校(如清华大学 68%),且合作对象集中在少数国家。
青年学者支持力度:
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50-100 万元)低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如浙江大学 150-300 万元)。

6.2 优化建议

学科布局优化:
强化优势学科:加大对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的资源投入,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扶持人文社科:设立文科高被引论文专项基金,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如数字人文、生态经济)。

深化国际合作:
拓展合作网络: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如东南亚、中东欧地区。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 “海洋生态监测”“新能源技术” 等跨国研究项目。

青年人才培养:
提高资助额度:将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提高至 100-150 万元,配套团队建设支持。
完善评价体系:破除 “唯论文” 倾向,将高被引论文与技术转化、社会服务结合评价。

科研管理创新:
建立高被引论文培育机制:设立 “高被引论文种子基金”,支持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加强数据共享:建设校际科研数据平台,促进跨学科合作。

七、结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已形成 “工程学科引领、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 的显著特征,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完善人才政策,推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协同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提供坚实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