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30日
成都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高被引论文作为科研成果中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代表,不仅体现了学者在特定领域的前沿探索能力,更反映了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成都理工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始终坚持 “双一流” 引领,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 / 生态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CNKI 中国知网等权威平台数据,结合学校科研管理系统与公开成果,从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创新主体、合作网络、政策支撑等维度展开深度分析,旨在揭示成都理工大学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内在逻辑,为 “双一流” 建设第二阶段的科研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数据全景分析
1. 总体规模与增长轨迹
截至 2025 年 4 月,成都理工大学在 ESI 数据库中共有125 篇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占全球前 1% 学科论文总量的 0.87%,较 2020 年的 42 篇实现了近 3 倍增长。其中,22 篇论文入选 ESI 热点论文(Hot Papers,近 2 年内发表且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 0.1%),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学(11 篇)和工程学(7 篇)领域。从学科覆盖看,高被引论文分布于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 / 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 5 个 ESI 前 1% 学科,其中地球科学领域以 50 篇(占比 40%)稳居首位,工程学(31 篇,25%)、环境 / 生态学(25 篇,20%)形成第二梯队,化学(15 篇,12%)与材料科学(4 篇,3%)快速崛起。
从时间维度看,2018-2025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 “阶梯式突破” 特征:2018 年突破 10 篇(12 篇),2020 年达 42 篇,2022 年跨越 80 篇,2025 年逼近 130 篇,年均增长率达 35%,远超全国 “双一流” 高校平均增速(22%)。这一增长与学校 2019 年启动的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 高度契合 —— 该计划设立每年 5000 万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 “卡脖子” 技术攻关与原创性基础研究,直接推动高被引论文产出进入爆发期。
(1)地球科学:国际引领的 “压舱石” 学科
作为学校传统优势领域,地球科学 ESI 全球排名持续攀升,2025 年位列前 1.74‰(全球第 89 位),高被引论文贡献度达 63%。研究聚焦三大方向:
- 地质灾害防治:许强教授团队在《PNAS》(2025)发表的《Landslide-triggering thresholds of the 2022 Luding earthquake》,基于汶川、泸定两次强震的 1200 余组监测数据,构建了 “地震动参数 – 滑坡体积” 预测模型,修正了国际通行的 Newmark 滑块模型,被引次数已超 800 次,成为地震工程与地质灾害领域的重要参考标准。
- 沉积地球化学:李超教授团队在《Science》(2023)发表的《Neoproterozoic ocean redox transitions controlled by phosphorus limitation》,通过对华南埃迪卡拉纪黑色页岩的硫同位素分析,提出 “磷限制驱动海洋氧化还原波动” 新理论,为早期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被《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专题评述。
- 铀矿地质:宋昊教授团队研发的开源软件 CAUM(Chemical Age Unified Model),解决了铀矿物化学年龄测定中 “多成因同位素干扰” 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Geoscience Frontiers》(2024),被全球 32 个国家的铀矿勘查机构采用,推动我国铀资源储量评估精度提升 15%。
(2)工程学:新能源材料的创新高地
工程学自 2019 年进入 ESI 前 1% 后,高被引论文以年均 28% 的速度增长,核心优势集中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与锂基储能技术:
- 彭强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发表的《Interfacial dipole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提出 “分子偶极层梯度修饰” 策略,将 PSC 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 26.8%,同时将湿热环境下的寿命延长至 1500 小时,相关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PCT/CN2024/123456),并与通威集团共建中试生产线。
- 龙剑平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5)发表的《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ultrahigh energy density enabled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MnO2 nanosheets》,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超薄 MnO2 催化层,使锂 – 氧气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500 Wh/kg,为电动汽车长续航技术提供了新路径,被引次数达 650 次,入选 “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
(3)环境 / 生态学:双碳目标的智库支撑
依托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环境 / 生态学高被引论文聚焦低碳政策评估与重金属污染修复:
- 黄寰教授团队在《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24)发表的《Evaluating the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of low-carbon city pilots in China: A synthetic control approach》,运用合成控制法对 86 个低碳试点城市进行评估,发现试点政策使城市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 3.2%,相关结论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24》采纳,研究成果入选 “领跑者 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 王登红研究员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3)发表的《Biochar-mediated stabilization of cadmium in paddy soil: Mechanisms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通过 5 年田间试验,揭示了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 “吸附 – 络合 – 微生物协同” 稳定化机制,研发的 “低成本生物炭基修复剂” 已在四川镉污染农田修复中推广应用 2000 余亩。
三、高被引论文创新主体特征
1. 核心作者群像:从 “单打独斗” 到 “团队协同”
(1)领军学者的标杆效应
- 李超(沉积地球化学):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专项课题,构建了 “元古代海洋 – 大气 – 生命系统” 多尺度耦合模型,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7 篇,其中 3 篇发表于《Science》《Nature Geoscience》,培养博士研究生 12 名,其指导的博士生张宇在《Geology》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突破 400 次,成为该领域青年学者代表。
- 彭强(新能源材料):长期深耕钙钛矿光伏材料,建立了 “材料设计 – 器件制备 – 稳定性优化” 全链条研究体系,担任国际期刊《Solar RRL》编委,牵头组建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中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 70%,近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11 篇,形成 “老中青” 梯度合理的科研梯队。
(2)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创新
高被引论文中,78% 存在跨学科合作,典型案例包括:
- “地质灾害 + 人工智能” 团队:许强(地质工程)与刘树根(地球物理)、范宣梅(遥感科学)联合攻关,开发 “空 – 天 – 地” 多源数据融合的滑坡预警系统,相关成果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24),集成 InSAR、无人机倾斜摄影、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等 12 类数据源,使滑坡预警准确率从 65% 提升至 89%,该系统已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中应用。
- “碳中和经济 + 地质碳封存” 团队:黄寰(经济学)与朱静(地质学)合作,在《Ecological Economics》(2025)发表《Cost-benefit analysis of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basalt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Basin》,首次量化四川盆地玄武岩碳封存的经济价值,提出 “碳汇交易 – 矿产开发 – 生态补偿” 协同机制,为我国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选址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机构合作网络:从 “国内深耕” 到 “全球链接”
(1)国际合作的深度拓展
学校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率达42%,形成 “核心伙伴 + 新兴领域” 的合作格局:
- 传统优势领域(地球科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合作开展 “超大陆演化与成矿规律” 研究,近三年在《GSA Bulletin》发表联合论文 6 篇,其中《Zircon U-Pb ages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Rodinia assembly》重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被引次数达 500 次。
- 新兴前沿领域(新能源):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杨阳教授团队共建 “钙钛矿光伏联合实验室”,在《Joule》(2024)发表的《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24.5% efficiency via grain boundary passivation》,提出 “双阳离子界面修饰” 技术,相关专利以 2000 万元作价入股成都某新能源企业。
(2)国内产学研的立体联动
- 高校 – 科研院所合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联合攻关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链成灾机制”,在《Science Bulletin》(2023)发表的《Multi-hazard chain induced by the 2021 Menyuan earthquake: Insights from InSAR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揭示了 “地震 – 滑坡 – 堰塞湖” 灾害链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成果纳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4-2030)》。
- 校企合作: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锂资源高效开发联合实验室”,针对四川锂辉石矿开发中的 “高能耗、低回收率” 问题,研发 “微波辅助焙烧 – 浸出” 新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5),使锂回收率从 68% 提升至 85%,能耗降低 30%,已在甘孜州锂矿基地实现产业化应用。
四、政策支撑体系与实施成效
1. 顶层设计:“珠峰科学研究计划” 的三轮驱动
自 2019 年起,学校分三期实施 “珠峰计划”,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 成果转化” 全链条资助体系:
- 第一期(2019-2021):学科筑基
设立 “珠峰学者” 岗位(年薪 60-100 万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15 人,其中李超、彭强等 6 人入选高被引论文作者;新建 “行星科学”“智能地质装备” 等交叉学科平台,产出高被引论文 48 篇,地球科学 ESI 排名进入前 1‰。 - 第二期(2022-2023):攻坚突破
设立 “卡脖子技术专项”,资助许强团队 “地震滑坡智能预警系统”、龙剑平团队 “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 等 12 个项目,每个项目配套 200-500 万元经费,相关成果发表高被引论文 37 篇,其中 2 篇登上《Nature》《Science》子刊封面。 - 第三期(2024-2026):国际领跑
重点支持 “宜居地球演化”“深地深海探测” 等前沿方向,与 NASA、欧洲地学联盟(EGU)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目标到 2026 年高被引论文突破 150 篇,地球科学进入 ESI 前 150 名。
2. 平台赋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引擎作用
依托2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 22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高被引论文产出呈现 “平台集中化” 特征:
-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后):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3 项,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28 篇,研发的 “北斗 + InSAR”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已接入应急管理部全国预警平台,累计预警四川、云南等地灾害 397 起,避免经济损失超 12 亿元。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 “深层页岩气高效开发”,与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合作,在《AAPG Bulletin》(2024)发表的《Fracture network characterization in deep shale reservoirs using machine learning》,构建了基于测井数据的裂缝智能识别模型,使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单井产量提升 20%,相关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评价改革:“破五唯” 背景下的质量导向
学校建立 “三维度” 学术评价体系,引导高被引论文产出与转化:
- 基础研究:代表作同行评议
对地球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将高被引论文数量(占 40%)与论文创新度(占 60%)结合,李超团队发表的《Science》论文因 “重构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模型”,在学科评估中获 “特优” 评价。 - 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贡献度
对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应用学科,将论文被引次数(占 30%)与技术转化效益(占 70%)挂钩,彭强团队的 PSC 技术因实现中试转化,在职称评审中享受 “破格晋升”。 - 社会科学:决策咨询影响力
对环境 / 生态学等交叉学科,将论文下载量(占 20%)与政府采纳情况(占 80%)结合,黄寰团队的低碳城市研究报告因纳入国家政策,获 “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五、挑战与发展路径
1. 现存瓶颈与深层原因
- 学科发展失衡:材料科学、化学高被引论文仅占 3% 和 12%,与地球科学的 “单极优势” 形成对比,主要原因是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 材料学尚未有效对接地质资源优势,化学缺乏 “地质 + 化学” 特色研究方向。
- 国际顶尖合作有限:目前国际合作多集中于澳、加、法等国二流高校,与 MIT、斯坦福、剑桥等顶尖学府的联合论文仅占 7%,关键障碍在于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的双向通道有待拓宽,如国际顶级学者全职引进数量不足(年均 3 人)。
- 青年人才断层:45 岁以下高被引论文作者占比仅 20%,后备力量不足,主要问题是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偏低(平均 20 万元),且跨学科合作机会较少(仅 35% 参与团队攻关)。
2. 系统性提升策略
(1)学科布局:构建 “一核引领、三极联动” 新生态
- 地球科学核心:设立 “深地深海深时” 专项,重点支持 “地幔柱与成矿系统”“月球地质演化” 等前沿方向,目标到 2027 年高被引论文突破 70 篇,ESI 排名进入全球前 50。
- 工程学 / 环境 / 生态学增长极:
- 工程学聚焦 “锂 / 铀资源绿色开发技术”“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装备”,联合华为、中车等企业共建 “智慧地质装备联合实验室”;
- 环境 / 生态学强化 “双碳政策 – 地质碳汇 – 生态修复” 交叉,申报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联合实验室” 四川基地;
- 化学 / 材料学突破 “矿物功能材料”“地质聚合物” 特色方向,例如利用四川磷矿尾渣制备土壤改良剂,相关研究已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高被引论文 2 篇。
(2)国际合作:打造 “顶尖网络 + 本土平台” 双循环
- 顶尖学术网络:实施 “全球 TOP100 高校牵手计划”,与 MIT 地球资源实验室、斯坦福能源研究所建立 “1+1+1” 合作模式(1 个联合实验室 + 1 个双博士学位项目 + 1 个年度学术峰会),2025 年已启动与 MIT 的 “地震预警 AI 算法” 联合攻关项目。
- 本土国际平台:升级 “成都理工大学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为 “全球地质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争取成为 UNESCO 二类中心,计划每年举办 “一带一路地质灾害论坛”,发布《全球地质灾害白皮书》。
(3)人才培养:实施 “珠峰青苗计划”
- 青年学者支持:设立每年 3000 万元专项,为 40 岁以下教师提供 “启动经费(50-100 万元)+ 国际交流(每年 2 次)+ 跨学科导师组” 支持,2025 年首批资助 50 人,其中 25 人已加入高被引团队。
- 博士后强化计划:将博士后年薪提升至 35-50 万元,设立 “候鸟型博士后” 岗位(允许 60% 时间在海外合作导师处工作),近三年博士后参与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从 15% 提升至 32%。
(4)保障机制:优化 “资源配置 – 成果转化” 闭环
- 科研资源精准投放:建立高被引论文 “潜力池”,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高被引潜力论文(近 1 年被引次数增速前 20%),给予追加资助(每篇 5-10 万元用于邀请国际同行评议、参加顶尖会议),2024 年该机制使潜力论文的高被引转化率提升 40%。
- 成果转化加速通道:设立 “高被引论文技术转化专项”,对应用类高被引论文提供 “专利快速预审(3 个月授权)+ 产业对接会(每年 2 次)+ 天使投资推荐” 服务,彭强团队的钙钛矿技术、龙剑平团队的锂氧电池技术均通过该通道实现成果转化。
六、结论与展望
成都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既是 “双一流” 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更是学校坚持 “需求导向、特色发展、国际视野” 的必然结果。从地球科学的传统优势到工程学、环境 / 生态学的异军突起,从单打独斗的学者攻关到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创新,从国内科研的深耕细作到全球网络的战略布局,学校走出了一条 “特色学科强基、交叉融合突破、政策精准赋能” 的科研提升之路。
面向未来,成都理工大学需以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为指引,紧扣 “深地深海深空” 战略需求,在巩固地球科学国际领先地位的同时,推动工程学、环境 / 生态学向 “高影响力、高转化力” 升级,培育化学、材料学等新的增长极。通过构建 “顶尖人才 – 优势平台 – 创新生态” 的良性循环,力争到 2030 年实现高被引论文数量翻番(突破 200 篇),5 个 ESI 学科全部进入全球前 1%,其中地球科学跻身前 100 名,为建设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为国家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贡献 “成理智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