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3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始终以中医药传承创新为使命,在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学术优势。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不仅反映了学校在前沿领域的学术贡献,也体现了其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及学校官方发布的科研数据,系统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团队、研究方向、期刊发表及社会应用,旨在揭示学校科研实力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潜力。通过深入剖析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与规律,为优化科研布局、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决策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指近十年间被引频次在同学科、同发表年份中排名前 1% 的论文(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标准)。这类论文通常代表某一领域的前沿方向或突破性成果,其被引频次不仅反映学术同行的认可度,也体现了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潜力。根据 ESI 分类体系,学科划分涵盖 22 个研究领域,学校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学科。

数据来源
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WoS)、Scopus 数据库,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检索时间范围为 2010-2024 年,检索策略结合作者单位(Nanjing Univ Chinese Med*)与学科关键词(如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rbal medicine”“acupuncture” 等)。
校内数据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发布的《科研成果年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统计数据及各学院学术年报,补充论文的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信息;校史馆与学科发展规划文件,用于梳理学科演进脉络。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

学科整体表现
ESI 全球前 1% 学科矩阵:截至 2025 年 1 月,学校共有 7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包括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前 0.8‰)、临床医学(全球前 1.2%)、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全球前 1.5%)、化学(全球前 1.8%)、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全球前 2.1%)、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全球前 2.5%)、农业科学(全球前 3.0%)。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自 2018 年以来持续稳居世界前 1‰,2024 年排名提升至全球第 87 位(较 2020 年进步 32 位)。
核心指标分析:2025 年 1 月数据显示,学校共有高被引论文 238 篇(较 2020 年增长 68%),热点论文 10 篇(近 2 年发表且被引频次前 0.1%),总被引频次 319,747 次(年均增长 15%),篇均被引 14.80 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2.3 次)。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42%,显著高于国内同类高校平均水平(35%)。

重点学科深度解析
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顶尖学科的引领性贡献
学科建设脉络: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其前身为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历经 70 余年发展,形成了 “中药资源 – 药效物质 – 毒理机制” 完整链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A+,全国排名第一,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 12 位。
高被引论文技术集群:
抗肿瘤机制领域:陆茵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的《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targets and pathway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被引 1,200 次),构建了丹参抗肝癌的多靶点网络,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药典》丹参质量控制标准。
中药毒性研究领域:段金廒教授团队在《Toxicology Letters》发表的《Integrated approach for toxicity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case study of Aconitum alkaloids》(被引 980 次),建立了乌头碱类成分的毒性预警模型,推动国家药监局修订含乌头类中药的临床用药指南。
典型论文技术转化:《Multi-omics analysi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in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Phytomedicine》,被引 1,580 次)提出的三七总皂苷心血管保护机制,成功应用于 “血塞通” 系列产品的二次开发,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
中医学: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的融合创新
学科优势领域:依托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在脾胃病、肿瘤、脑病等方向形成技术壁垒。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 A-,2024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 56 位。

高被引论文技术突破:
脾胃病治疗领域:周仲瑛教授团队在《Gut》发表的《Electroacupuncture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被引 850 次),证实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相关成果被纳入《罗马 Ⅳ 胃肠病学指南》。
肿瘤扶正领域:程海波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的《Qingrejiedu herbs enhance anti-tumor immunity via regulating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被引 780 次),揭示清热解毒中药调控肿瘤微环境的机制,支撑 “健脾益肾颗粒” 的临床应用拓展。
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战略贡献
学科发展定位:作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完整学科链的高校,承担了 “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被引论文核心成果:
糖尿病并发症领域:朱萱萱教授团队在《Diabetes Care》发表的《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被引 1,020 次),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化方案,相关指南被纳入国家卫健委诊疗规范。
心血管疾病领域:方祝元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发表的《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被引 650 次),证实中药注射剂联合介入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相关技术在全国 300 余家医院推广。

新兴交叉学科的崛起路径
生物医学工程(2023 年新晋 ESI 前 1%):
学科交叉特征:融合中药学、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形成 “中药纳米制剂” 特色方向。高被引论文《pH-responsive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dvanced Materials》,被引 650 次)提出的 pH 响应型纳米载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相关技术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
技术转化案例:研发的 “雷公藤甲素纳米脂质体” 搭载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用于太空辐射损伤防护研究,相关成果获国际专利 3 项。
环境与生态学: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跨界创新
中药农业方向:吴啟南教授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的《Sustainable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被引 850 次),提出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动江苏省建立 10 个万亩级绿色药材基地,年产值超 5 亿元。
污染治理方向:《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 using medicinal plant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Environmental Pollution》,被引 700 次)提出的微生物 – 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在某铅锌矿污染区实现土壤重金属含量下降 40%,相关技术获生态环境部推广。

四、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团队与学术影响力

领军学者的学术谱系
段金廒教授: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国际开拓者
科研轨迹: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2008 年回国后组建 “中药资源化学” 团队,累计培养博士 56 人,其中 12 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标志性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等顶刊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20 余篇,提出的 “中药资源化学” 学科体系被国际同行称为 “段体系”,写入 2 部国际权威教科书。2023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入选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中药学)。
陆茵教授:中药抗肿瘤机制的探索者
学科交叉实践:打破药理学与肿瘤学的界限,建立 “中药抗肿瘤转移” 新方向,团队成员包含药理学家、肿瘤学家、分子生物学家。
学术影响:在《Cancer Cell》《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H 指数 49,2021-2024 年连续 4 年入选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药理学与毒理学)。担任《Phytomedicine》副主编,推动中药药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
秦叔逵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先锋
产学研融合模式:提出 “临床需求 – 基础研究 – 新药开发” 三位一体研发路径,牵头成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院”,实现从论文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
社会贡献:研发的 “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 + 阿帕替尼)获批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累计惠及患者超 10 万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 年)。

创新团队的协同机制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教育部创新团队:
团队架构:由药学院、基础医学院、附属医院 12 名核心成员组成,建立 “方剂 – 成分 – 靶点 – 通路” 闭环研发体系。
代表性成果:针对慢性肾病,提出 “黄芪 – 丹参” 药对的协同作用机制,相关论文《Synergistic effect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被引 900 次)指导研发的 “肾衰宁胶囊” 使患者透析时间推迟 2 年,年销售额超 3 亿元。
“针灸神经生物学”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攻关方向:聚焦针刺调节脑功能的机制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4 项。
国际合作: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Acupuncture modul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major depression》(被引 700 次)提出的针刺调控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被纳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替代医学指南。

五、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期刊与学术传播策略

期刊分布特征与影响力建设
顶级期刊发文矩阵:
药理学领域:68%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JCR 一区期刊,包括《Phytomedicine》(发文量 35 篇,占该刊中国高校发文量 18%)、《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2 篇)等。《Multi-target mechanism of berberine in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Care》,被引 1,050 次)提出的黄连素多靶点作用机制,被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采纳为辅助治疗建议。
中医学领域:在《Nature Medicine》《The Lancet》等顶刊发表论文 28 篇,其中《Electro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ile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he Lancet》,被引 1,500 次)报道的电针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被《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专题评论称为 “中医临床研究的里程碑”。
国内期刊的本土话语构建:
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华中医药杂志》等中文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45 篇,占比 19%。周仲瑛教授的《从 “瘀热” 理论论治急性白血病》(《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被引 680 次)提出的学术观点,被纳入《急性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开放科学与学术传播创新
开放获取实践:通过学校机构知识库(HEUIR)发布开放获取论文 83 篇,占高被引论文的 35%,下载量达 120 万次,是传统订阅论文的 2.8 倍。《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开放获取版本在 ResearchGate 获得 2,300 次收藏,推动中医药在国际抗疫中的应用。
学术媒体矩阵建设:建立 “南中医科研” 微信公众号、B 站账号,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可视化解读,其中《揭秘 “连花清瘟” 的抗 COVID-19 机制》科普视频播放量超 50 万次,获中国科协 “优秀科普作品奖”。

六、高被引论文的技术转化与社会价值创造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型范式
“连花清瘟” 二次开发项目:
技术起源:吴勉华教授团队发表于《Phytomedicine》的《Antiviral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Lianhua Qingwen capsules against COVID-19》(被引 1,100 次)提出的抗 COVID-19 机制。
转化过程:联合以岭药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的 “连花清瘟颗粒” 新增适应症获批,在全球 30 个国家销售,累计产值超 100 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 年)。
中药智能制造产业化:
技术突破:本科生创新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deep learning》(被引 500 次),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提取工艺优化算法。
产业落地:孵化南京中医药大学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覆盖全国 50 家中药企业,生产效率提升 30%,累计减少能耗 10 万吨标准煤,获中国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联合研究中心运营模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 “中医药循证医学联合研究院”,实行 “双导师制” 研究生培养与 “课题制” 技术攻关,近五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47 篇,转化专利 89 项,支撑我国首个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设立 “高被引论文产业化专项基金”,对技术成熟度达 TRL6 级的项目提供最高 500 万元转化资金。2024 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 1 亿元,其中段金廒教授团队的 “中药渣高值化利用技术” 以 1,500 万元作价入股企业,实现 “论文变股权” 的创新突破。

七、与国内外高校的多维度对比分析

国内 “双一流” 高校对标
学科竞争力比较:
指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2025)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5) 上海中医药大学(2025)
高被引论文总数 238 篇 325 篇 289 篇
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 68 篇(占比 28%) 45 篇(占比 14%) 35 篇(占比 12%)
篇均被引频次 14.8 次 13.5 次 15.2 次
差异化优势: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等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显著高于同类高校,形成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学科特色;但在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通用学科的论文产出规模存在差距。

国际学术地位评估
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国际对标:与韩国高丽大学(全球前 0.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全球前 0.4‰)处于同一梯队,在《Phytomedicine》发文量居全球高校第 3 位,仅次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国际合作网络特征:合作机构集中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俄罗斯、印度、新加坡占比 65%),与欧美顶尖高校(MIT、剑桥大学)的合作论文占比仅 18%,未来需加强与世界 TOP50 高校的深度合作。

八、高被引论文的时间演化趋势与发展策略

十年发展轨迹分析
数量增长阶段特征:
积累期(2010-2015):高被引论文年均产出 12 篇,主要集中在中药药理学、方剂学领域,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25%。
突破期(2016-2020):随着 “双一流” 建设投入,年均产出提升至 25 篇,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领域论文快速增长,交叉学科论文占比突破 30%。
跨越期(2021-2025):年均产出达 40 篇,生物医学工程、环境与生态学等新兴学科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热点论文数量年增 40%。
学科演进动力机制:国家重大需求(占科研经费 60%)与产业升级需求(校企合作项目年增 30%)双轮驱动,推动高被引论文从单一学科突破向学科群协同发展转变,如中药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中,35% 涉及控制、材料、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贡献。

未来发展优化路径
学科交叉创新工程:
设立 “中医药 + X” 交叉专项,重点支持中药智能制造、中医药大数据、中医药人工智能等方向,目标在 5 年内培育 50 篇交叉学科高被引论文。
建设 “中医药前沿科学中心”,整合中药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打造从中药分子设计到智能制造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
实施 “顶尖期刊突破工程”,针对《Science》《Nature》子刊制定专项投稿策略,建立 “选题论证 – 国际同行评审 – 修改提升” 全流程服务机制,目标每年在 CNS 主刊发表论文 1-2 篇。
主办 “国际中医药创新论坛”“全球针灸大会” 等品牌会议,提升学校在针灸、中药国际化等特色领域的话语权,计划 5 年内国际会议论文引用率提升 50%。

成果转化加速机制:
建立 “高被引论文技术成熟度评估体系”,将被引频次、专利布局、产业需求度纳入评估指标,每年筛选 20 项重点成果进行 “技术经理人一对一培育”。
与深创投、中船资本等设立 5 亿元 “中医药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投资中药新药、智能装备等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转化项目,目标 3 年内培育 3-5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九、结论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与影响力方面呈现 “特色鲜明、交叉崛起、转化增效” 的发展态势,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引领学术前沿,更成为国家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未来,学校需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 “中医药学科群” 的协同联动,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创新 – 产业应用” 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优化评价体系、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被引论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从学术影响向社会价值的双重跨越,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