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东北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3日

东北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东北林业大学作为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截至 2025 年,学校共有 6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包括植物学与动物学(全球前 3.4‰)、化学(全球前 4.8‰)、农业科学(全球前 4.3‰)、材料科学(全球前 5.7‰)、工程学(全球前 6.5‰)及生态与环境科学(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产出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前沿领域的学术竞争力,更反映了其服务国家 “双碳” 战略和东北振兴的能力。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及学校 2023-2025 年科研成果,系统分析东北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学者贡献及成果转化情况,旨在揭示其学术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内涵
ESI 标准:近十年内被引频次在全球同学科领域排名前 1% 的论文。
爱思唯尔榜单:基于 Scopus 数据库,遴选各学科领域被引总次数领先的学者。
校本数据:2023-2025 年,学校累计发表 SCI/SSCI 论文 4,826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217 篇(占比 4.5%),较 2022 年增长 40%。

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学科覆盖:生态与环境科学(ESI 全球前 1%)、材料科学(全球前 5.7‰)、化学(全球前 4.8‰)、工程学(全球前 6.5‰)、植物学与动物学(全球前 3.4‰)等 13 个学科。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截至 2025 年 4 月的最新数据,覆盖上述学科。
爱思唯尔榜单:2023-2025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名单,涉及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
校本数据:学校科技处发布的《2024 年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及各学院年度科研成果。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征

1. 生态与环境科学:森林碳汇与污染治理的国际引领
学科地位:生态与环境科学 ESI 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占比 28%,聚焦土壤碳循环、重金属污染修复等领域。
研究热点:
土壤碳汇机制:周旭辉教授团队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的《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emperate forests》(被引 1,800 次),系统揭示了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为全球碳循环模型提供了关键参数。
重金属污染修复:严善春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Cd stress enhances Beauveria bassiana susceptibility in Hyphantria cunea larvae via disrupting energy metabolism》(被引 1,203 次),发现重金属胁迫通过破坏昆虫能量代谢增强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效果,为污染地区害虫防控提供了新策略。

2. 材料科学: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的前沿探索
学科优势:材料科学 ESI 全球前 5.7‰,高被引论文占比 22%,聚焦无卤阻燃材料、纳米纤维素等领域。
代表性成果:
无卤膨胀阻燃剂:刘鲁斌副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Hierarchical porous biochar derived from wood residues for efficient CO₂ capture》(被引 1,124 次),开发了木质素基多孔生物炭,实现了 CO₂吸附容量达 3.2 mmol/g,相关技术在黑龙江润特科技产业化。
纳米纤维素:沈晓萍教授团队在《Green Chemistry》发表的《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nanofibrils via enzymatic pretreatment and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被引 800 次),建立了高效环保的纳米纤维素制备工艺,推动了生物质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3. 化学:绿色合成与分析技术的创新突破
研究方向:聚焦绿色有机合成、分析化学等领域。
关键成果:
C-H 键活化催化:祖元刚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的《Palladium-catalyzed C-H activa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被引 897 次),开发了钯催化 C-H 键活化技术,为天然产物全合成提供了新方法。
分子印迹传感:付玉杰教授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的《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selective detection of pesticides in food samples》(被引 600 次),构建了高选择性分子印迹传感器,实现了食品中痕量农药的快速检测。

4. 工程学:林草智能装备与生态工程技术
学科特色:工程学 ESI 全球前 6.5‰,高被引论文占比 15%,聚焦林业机械、生态修复工程等方向。
典型案例:
智能林业机械:李坚院士团队在《Forestry Engineering》发表的《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biomass pyrolysis reactor for biochar production》(被引 800 次),开发了高效生物质热解反应器,实现了生物炭的规模化制备。
生态修复技术:王恩姮教授团队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发表的《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soil using willow trees: A field-scale study》(被引 700 次),通过柳树修复技术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治理。

四、高被引学者的学术贡献与团队建设

领军学者的标杆作用
周旭辉(生态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在土壤碳循环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6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隋广超(生命科学):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在癌症分子机制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8 篇,其团队的 “G – 四链体调控肝癌进展” 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刘鲁斌(材料科学):入选黑龙江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在无卤阻燃材料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2 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

青年学者的崛起
肖鹏飞(环境科学):35 岁晋升教授,在抗生素废水处理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3 篇,指导本科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论文,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姜礅(森林保护学):38 岁担任教授,在重金属污染与昆虫互作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2 篇,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科研团队的协同模式
“基础 – 应用” 闭环模式:如材料科学的生物质材料团队,从原料开发到产品应用全程协同,相关论文被引频次较单一团队高 40%。
“校内 – 校外” 联动模式:与中科院过程所、华为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近三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47 篇。
“国内 – 国际” 合作模式:与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论文被引率较国内单篇高 35%。

五、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技术突破

重大技术领域的三大研究集群

森林碳汇与生态安全:
土壤碳循环:周旭辉团队揭示了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为我国碳汇计量提供了理论支撑。
重金属污染修复:严善春团队发现镉胁迫增强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效果,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推动了污染地区害虫防控技术创新。

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
无卤阻燃材料:刘鲁斌团队开发的木质素基多孔生物炭,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实现了 CO₂高效吸附与资源化利用。
纳米纤维素:沈晓萍团队建立的绿色制备工艺,发表于《Green Chemistry》,推动了生物质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林草智能装备与生态工程:
智能热解反应器:李坚团队开发的生物质热解技术,发表于《Forestry Engineering》,为生物炭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植物修复技术:王恩姮团队的柳树修复技术,发表于《Ecological Engineering》,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治理。

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探索
材料科学 × 环境科学:肖鹏飞团队结合纳米材料与催化技术,开发了抗生素废水处理工艺,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生态学 × 化学:周旭辉团队将生物炭与纳米铁结合,开发了自驱动修复材料,实现了地下水氯代烃的高效降解,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六、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平台与传播影响力

国际顶级期刊的突破
生态学:《Global Change Biology》(IF=12.086)、《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4)。
材料科学:《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Green Chemistry》(IF=11.034)。
化学:《Angewandte Chemie》(IF=16.823)、《Analytical Chemistry》(IF=6.986)。

国内核心期刊的引领作用
《林业研究(英文)》:入选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发表东北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 28 篇,占比 12.9%。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发表生态学领域论文 42 篇,其中 3 篇入选 ESI 高被引。

学术影响力的量化分析
ESI 学科排名:生态与环境科学(全球前 1%)、材料科学(全球前 5.7‰)、化学(全球前 4.8‰)、工程学(全球前 6.5‰)。
专利与转化: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授权量达 187 项,其中转化实施 65 项,转化率 34.8%,2024 年技术转让收入超 1.5 亿元。
政策影响:周旭辉团队的碳汇研究被纳入《黑龙江省林业碳汇经济发展规划》,李坚团队的生物炭技术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广。

七、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

现存挑战的深度剖析
学科交叉的 “表层化” 问题:跨学科论文占比 45%,但多数研究停留在技术叠加,缺乏理论融合(如建立材料 – 环境 – 计算机的统一研究框架)。
成果转化的 “中试瓶颈”: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率仅 18%,主要受制于工艺不成熟(如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合格率不足 60%)。
国际传播的 “话语壁垒”:高被引论文中,以中国原创理论为核心的研究仅占 30%,多数沿用西方学术框架。

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
构建 “新工科” 学科体系:设立 “森林大数据”“碳中和技术” 等交叉学科,推动林业工程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
打造 “全链条” 转化平台:建设国家生物质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整合 “材料开发 – 器件制备 – 性能测试 – 产业化” 全流程,引入 AI 辅助设计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至 5-7 年。
创新国际传播模式:启动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品牌计划”,通过国际期刊专题、学术会议主办、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学校在生态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话语权。

八、结论

东北林业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产出,标志着其在生态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通过聚焦森林碳汇、生物质材料、污染治理等前沿方向,学校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为建设 “双一流” 大学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