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沈阳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30日

沈阳农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本报告以沈阳农业大学近十年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在环境科学、生态学、食品科学及农业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的选题方向、创新性贡献及国际影响力,揭示该校在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有机质动态模型构建、食品功能成分开发等方向上的学术地位。研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科研团队如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跨学科合作及技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并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近十年内发表且被引频次位列学科前1%的论文,是衡量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沈阳农业大学作为国内农业领域的重点高校,自2010年以来共有1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涵盖环境科学、生态学、食品科学及植物学等多个学科。这些论文的选题紧密围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聚焦土壤污染治理、农田生态系统管理、农产品品质提升等关键科学问题。

本报告选取其中6篇代表性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涵盖以下领域:
1.​​土壤微塑料污染与治理​​:长期地膜覆盖对土壤微塑料积累的影响及其迁移规律;
2.​​土壤有机质动态模型​​: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来源的化学计量学解析;
3.​​食品功能成分开发​​:蓝莓多酚的益生元效应及其对肥胖的调控作用;
4.​​地膜残留时空分布​​:基于县域尺度的农田地膜残留国家清单构建;
5.​​乳品科学创新​​:驴初乳与成熟乳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6.​​农田氮素管理​​:施氮对土壤微塑料迁移的影响机制。

​​二、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贡献与创新性分析​​

​​1. 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长期定位研究的突破​​
汪景宽教授团队基于1987年建立的棕壤长期定位施肥与地膜覆盖试验站,开展了连续32年的地膜覆盖土壤微塑料积累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地膜残留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长期影响,发现:
•​​微塑料分布特征​​:表层土壤(0-10 cm)微塑料平均丰度达7183-10586个/千克,深层土壤(80-100 cm)丰度为2268-3529个/千克,证实微塑料可通过土壤剖面迁移至深层;
•​​污染来源解析​​:地膜对微塑料总量的贡献率为33%-56%,其中膜状微塑料100%来源于地膜,而纤维状和颗粒状微塑料可能来自其他来源;
•​​施氮的潜在影响​​: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根系生物量,导致地膜与根系纠缠,使大塑料残留量增加10倍,微塑料丰度翻倍。
该研究为我国农田塑料污染的风险管控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提出的“地膜残留国家清单”模型被纳入《“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

​​2. 土壤有机质动态模型:挑战传统认知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丁凡副教授团队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计量学的二元混合模型,用于量化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的植物与微生物来源贡献。研究整合了全球36篇文献的288组数据,发现:
•​​来源比例颠覆性结论​​:MAOM中植物残体贡献占53%-66%,微生物残体仅占34%-47%,挑战了“微生物主导MAOM形成”的传统观点;
•​​环境调控机制​​:微生物贡献随土壤黏粒含量、土层深度及气候湿润度增加而升高,为区域土壤碳汇潜力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模型应用价值​​:该模型被国际同行应用于预测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GCB期刊“下载量TOP论文”。

​​3. 食品功能成分开发:蓝莓多酚的益生元效应研究​​
矫馨瑶博士团队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发表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蓝莓多酚对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
•​​肠道菌群调节机制​​:蓝莓多酚通过增加产丁酸菌(如Roseburia、Faecalibacterium)丰度,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代谢通路干预​​:激活AMPK/ACC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肝脏脂质合成;
•​​应用潜力​​:该研究为开发基于蓝莓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支持,论文被引频次达48次,成为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热点论文。

​​4. 乳品科学创新:驴初乳代谢组学研究​​
李墨翰博士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发表的论文中,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比分析了驴初乳与成熟乳的代谢组差异。主要发现包括:
•​​差异代谢物鉴定​​:初乳中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显著高于成熟乳,而乳糖和尿素含量较低;
•功能特性解析​​:初乳特有的鞘脂类化合物(如鞘氨醇-1-磷酸)具有免疫调节和细胞增殖促进作用;
•​​产业应用价值​​:研究成果为驴奶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入选JDS百篇高被引论文。

​​三、科研团队合作模式与创新机制​​

​​1. 长期定位试验站的支撑作用​​
沈阳农业大学自1987年起建立多个长期定位试验站(如棕壤地膜覆盖试验站、玉米农田氮素试验站),为高被引论文提供了持续的数据积累。例如,汪景宽团队依托32年的地膜覆盖试验数据,揭示了微塑料迁移的长期效应,这种“时间维度”的研究在农业生态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2. 跨学科交叉融合​​
高被引论文的产出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协同攻关:
•​​环境科学与农学结合​​:丁凡团队将化学计量学模型应用于土壤有机质研究,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
•​​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矫馨瑶团队通过微生物组学技术解析食品功能成分的作用机制,推动了农业与医学的交叉创新。

​​3. 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研究团队积极与国际顶尖机构合作,例如:
•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开发地膜残留预测模型;
•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微塑料表面形貌表征研究。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还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全球共享。

​​四、学术影响与社会价值​​

​​1. 学科排名提升​​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是重要支撑。

​​2. 政策制定参考​​
•地膜残留研究为农业农村部《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提供了数据支撑;
•MAOM模型被纳入生态环境部土壤碳汇监测技术规范。

​​3. 公众科普与教育​​
团队通过“土壤健康大讲堂”“乳品科学进社区”等活动,向社会普及研究成果,提升公众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认知。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 当前挑战​​
•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成本高,规模化应用受限;
•土壤有机质模型需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生态系统的普适性。

​​2. 未来方向​​
•开发可降解地膜替代材料,建立农田塑料闭环管理系统;
•拓展代谢组学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挖掘更多天然活性成分;
•构建农业-能源-生态多目标协同发展模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六、结论​​

沈阳农业大学通过长期定位研究、跨学科创新及国际合作,在土壤污染治理、食品功能成分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其高被引论文不仅体现了学科前沿的突破,更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产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