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韶关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韶关学院作为广东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通过聚焦跨学科研究、强化产学研结合,在高被引论文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本报告基于2020-2025年的公开数据,系统分析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特色及社会影响。研究发现,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环境污染物治理、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其中彭新东教授团队关于人工智能教学评价的研究被引频次达1200次,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梁凯教授团队在砷吸附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被《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收录,单篇被引频次突破800次。报告提出,韶关学院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高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是ESI数据库中近十年内同领域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文献,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与创新性。韶关学院自2020年彭新东教授首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来,累计产出ESI高被引论文12篇,涵盖教育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标志着该校科研实力进入区域高校前列3。
1.2 研究必要性
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需通过高被引论文实现”顶天立地”的科研突破:既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理论创新,又要解决地方产业实际问题。韶关学院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其高被引论文多聚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主题
2.1 人工智能与教育学交叉创新
2.1.1 教学评价模型研究
彭新东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发表的论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通过CNN算法分析课堂视频数据,识别学生专注度特征(准确率达89.7%);
•提出”多模态数据融合”评价框架,被全国63所高校应用于教学改革3。
2.1.2 研究特色
•方法论创新:首次将Transformer模型应用于课堂行为识别;
•实践价值: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推动韶关学院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2 环境科学与材料化学
2.2.1 砷吸附材料研发
梁凯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的成果,开发出新型α-MnO₂纳米线吸附材料:
•对As(III)的吸附容量达48.6 mg/g,较传统材料提升3.2倍;
•在粤北重金属污染农田应用中,土壤砷含量降低至0.35 mg/kg(国标限值20 mg/kg)4。
2.2.2 技术转化路径
•产学研合作:与韶关市环保局联合开展”西江流域砷污染治理工程”;
•专利布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2项实现技术转让。
2.3 食品生物技术
2.3.1 传统食品微生物研究
董小英教授团队在《Food Microbiology》发表的论文,揭示传统腊肠中植物乳杆菌的耐盐机制:
•发现Lactobacillus plantarum GXJ-1通过调控proU基因实现高盐耐受(25% NaCl);
•该成果被引频次达680次,推动韶关腊味产业升级9。
2.3.2 产业应用
•开发”低盐发酵工艺”,使韶关腊肠钠含量降低40%;
•技术推广至12家食品企业,年产值增加2.3亿元。
第三章 科研创新模式分析
3.1 跨学科协同机制
•”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整合计算机学院与教育学院资源,建成粤北首个教育大数据中心;
•环境-材料联合实验室:与韶关市科技局共建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实验室。
3.2 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横向课题驱动:2024年签订企业合作项目27项,合同金额达1800万元;
•知识产权运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进行优先孵化。
3.3 国际化合作网络
•人才流动:与国防科技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年均选派5名博士生参与高被引论文研究;
•期刊合作: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顶刊开设”重金属污染治理”专栏。
第四章 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贡献
4.1 学科排名提升
•工程学:2025年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贡献度达37%;
•生态学: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排名全国第89位,较2020年提升23位。
4.2 地方服务案例
•环境治理:为韶关钢铁厂设计”烧结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系统”,年减排SO₂ 1.2万吨;
•乡村振兴:在乐昌市推广”微生物菌剂改良酸性土壤”技术,柑橘亩产提高18%。
4.3 政策咨询作用
•参与制定《广东省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规范》;
•为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提供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方案。
第五章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5.1 深化跨学科研究
•建议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整合环境科学、材料化学与能源工程专业资源;
•建设”超算中心”,支撑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与优化。
5.2 强化技术转化
•建立”高被引论文-专利-产品”转化链条,如将砷吸附材料技术产业化;
•设立”绿色科技孵化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保技术研发。
5.3 拓展国际合作
•推动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在重金属治理领域的联合研究;
•加入”一带一路”高校食品科技联盟,推广传统食品微生物研究成果。
5.4 优化科研评价
•增设”高被引论文贡献度”考核指标,激励团队合作与长期研究;
•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重复性、低水平研究实行一票否决。
结论
韶关学院通过聚焦地方需求、强化跨学科协同创新,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其高被引论文的涌现,既是科研范式变革的产物,也是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巩固其在环境治理、食品科技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