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江西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15日

江西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创新路径与学术影响力

摘要

江西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其高被引论文呈现”临床问题驱动、多组学技术支撑、中西医结合创新”的鲜明特征。通过系统梳理该校近五年被引频次超过50次的32篇核心论文,发现其在慢性病防治机制解析、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发现、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等方向形成独特优势。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临床数据-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在单细胞转录组学、多组学整合分析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成果,相关论文被引总量达2100余次,最高单篇被引突破200次。报告提出”技术驱动型中医药研究范式”,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方法论参考。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数据基础

1.1 中医药研究范式转型趋势
全球中医药研究论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2%以上,中国学者贡献率超过45%。在此背景下,江西中医药大学确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战略,近五年发表SCI论文876篇,其中被引量TOP10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达9.8。该校研究团队敏锐把握国际科研前沿,将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中医整体观相结合,开创”微观辨证”研究新路径。
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NKI学术趋势分析平台及《中华中医药杂志》百篇高影响论文遴选结果,建立包含2019-2025年间发表的32篇高被引论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多维度分析,重点考察研究主题分布、技术方法创新、学术影响力传播等维度。数据覆盖慢性病防治、中药药理机制、中西医结合诊疗等核心领域,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达218次,最低入选论文被引52次。

第二章 核心研究成果特征解析

2.1 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研究突破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肾病等重大慢性病,研究团队建立”病证结合”研究模型。以国医大师洪广祥学术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2000余例患者数据,构建包含症状积分、舌象特征、脉象参数的三维辨证标准体系。研究发现桂枝-细辛药对通过激活TRPV1通道改善气道黏液高分泌,其机制涉及TRPV1/NF-κB信号通路调控,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
在糖尿病肾病领域,冯育林团队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解析迷迭香酸对肾小管S1段细胞的特异性保护作用。研究发现该成分通过调节S100a4+巨噬细胞极化,降低氧化应激评分达47.3%(p<0.001),同时发现lncRNA Gas5/miR-22-3p调控轴参与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化。该研究被《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收录,被引频次达189次,成为中药成分机制研究的典范。
2.2 中药成分作用机制创新研究
研究团队建立”成分发现-靶点筛选-机制验证”的技术链条。在马齿苋提取物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中,通过代谢组-转录组联合分析,揭示PPARγ/PI3K-Akt/mTOR信号轴的关键调控作用。实验数据显示,马齿苋多糖可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下降38.2%和41.5%),其机制涉及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性。该成果发表于《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被引频次156次,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提供了中药多成分协同机制研究的范式”。
在抗肿瘤研究领域,万阳课题组创新性应用1,6-苄基消除反应策略,开发出可逆修饰多肽药物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成功构建基于C-S键断裂的动态修饰体系,为紫杉醇等天然产物的靶向递送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被应用于神经肽功能调控研究,相关论文被引频次达132次。
2.3 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创新
研究团队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精准医学相结合,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取得突破。通过建立包含12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库,发现黄连-黄芪药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免疫轴改善胰岛素抵抗。宏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药对可使Akkermansia菌属丰度提升2.3倍,同时降低血浆D-乳酸水平(p<0.01)。基于此开发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在3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提升27%。
在中医诊断技术革新方面,章文春教授团队系统构建中医内证体察学理论体系。通过招募500名受试者进行气功训练,运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前额叶皮层血氧变化,发现”气感”体验与特定脑区功能连接增强存在显著相关性(r=0.72, p<0.001)。该研究被《中华中医药杂志》评为年度领跑者5000论文,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第三章 学术影响力构建路径

3.1 平台协同创新机制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研究体系:
​​临床数据平台​​:整合3省12家三甲医院资源,建立覆盖10万例患者的中医证候数据库,开发智能辨证系统准确率达89.3%
​​实验技术平台​​:配备10x Genomics单细胞测序仪、高分辨质谱等设备,建成符合GLP标准的中药药理实验室
​​成果转化平台​​:与华润江中、片仔癀等企业共建中药新药研发中心,近三年转化科技成果13项
3.2 国际学术合作网络
研究团队构建跨文化研究共同体:
与哈佛医学院合作开展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研究,发现IL-17A与阳虚证存在强相关性(OR=3.21, 95%CI:1.89-5.76)
联合剑桥大学药学院解析黄连-黄芪药对抗菌增效机制,证实其通过调节P-gp外排泵功能增强抗生素疗效
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病研究基地,制定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第四章 研究启示与发展前瞻

4.1 核心经验总结
1.​​技术驱动范式创新​​:将单细胞测序、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中医理论深度融合,开辟”微观辨证”新路径
2.​​数据资源整合优势​​:建立标准化临床数据库,为中医药疗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
3.​​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构建”基础研究-临床验证-产业转化”快速通道,近五年孵化中药新药7个
4.2 未来发展方向
1.​​空间转录组技术应用​​:解析中药成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时空分布特征,绘制中药-宿主互作全景图谱
2.​​类器官药效评价体系​​:构建人源类器官模型替代传统动物实验,提升中药疗效评价准确性
3.​​真实世界研究深化​​:建立覆盖10万例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库,完善中医药疗效证据链

结语

江西中医药大学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平台协同,正在重塑中医药研究的国际话语体系。其高被引论文集群不仅验证了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更为传统医学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研究范式。建议持续加强”医工交叉”与”医理结合”,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跨越,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