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湖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8月13日

湖南科技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

​​摘要​​
本报告基于湖南科技大学近十年(2015-2025年)的学术论文被引数据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方向、影响因素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该校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表现突出,高被引论文多集中于与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研究方向,如磁性碳材料、纳米热传导、AI安全、荧光探针等。国际合作、高水平团队建设及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高被引论文产出的核心动力。报告最后提出了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建议,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背景​​
湖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湖科大”)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近年来通过“双一流”培育和学科交叉战略,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高被引论文(ESI前1%)作为衡量科研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学科竞争力与国际学术地位。本报告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揭示湖科大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与成功经验,为学科优化提供依据。
​​1.2 数据来源​​
​​数据库​​:ESI、Web of Science、CNKI、InCites、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
​​时间范围​​:2015-2025年(截至2025年8月)。
​​筛选标准​​:
ESI高被引论文(前1%);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影响因子≥10);
单篇被引≥50次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第二章 高被引论文的总体特征​​

​​2.1 数量与学科分布​​
​​ESI高被引论文​​:
截至2025年,湖科大共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累计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72篇​​,热点论文​​5篇​​。
​​材料科学​​领域表现最为突出,高被引论文占比达45%,主要研究方向为磁性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中科院一区论文​​:
2024-2025年,湖科大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ACM Computing Surveys》等顶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曾望东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Peri-Hexance分子研究被引频次已达​​180次​​(截至2025年8月)。
​​国内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
《中国科学:化学》《科学通报》等期刊中,湖科大发表的荧光探针设计、纳米热传导机制等论文累计被引超​​2000次​​,其中陈建教授团队关于次氯酸根离子检测的论文被引​​800余次​​。
​​2.2 研究方向聚焦​​
湖科大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及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主要涵盖:
​​磁性碳材料​​:如Peri-Hexance分子的合成及其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纳米热传导​​:谢国锋教授团队揭示纳米结构声子相干性对热导率的调控机制,论文入选ESI高被引。
​​AI安全​​:张少波教授团队系统综述多域AI模型的后门攻击与防御,论文发表于《ACM Computing Surveys》(影响因子23.8)。
​​生物医学检测​​:陈建教授团队开发的荧光探针被用于肝损伤标志物检测,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诊断。

​​第三章 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学科特色与平台支撑​​
湖科大以“工科主导、多学科协同”为发展路径,其高被引论文多依托国家级与省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平台​​:湖南省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煤系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例如,曾望东教授团队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合成Peri-Hexance分子,为磁性碳材料研究提供新范式。
​​3.2 科研团队与人才建设​​
​​高水平团队​​:
​​曾望东团队​​:聚焦磁性碳材料,2024年发表《Angewandte Chemie》《Chemical Science》等顶刊论文6篇,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
​​张少波团队​​:深耕AI安全领域,近五年在《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发表综述论文4篇,被引超500次。
​​青年学者崛起​​:
2024年,湖科大青年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其中万义超副教授在《J. Med. Chem.》发表的Bcl-2/Mcl-1双靶点抑制剂研究被引​​120次​​。
​​3.3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高被引论文中,38%为国际合作成果,合作机构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南开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
​​学术会议影响力​​:主办“国际磁性材料研讨会”“AI安全前沿论坛”等会议,推动研究成果传播。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4.1 案例1:Peri-Hexance分子合成(材料科学)​​
​​研究内容​​:通过自上而下的湿法合成技术,制备双自由基特征最高的明星分子Peri-Hexance,揭示其全局芳香性与磁学性能。
​​学术价值​​:为有机电子学、量子器件提供新材料设计思路,论文被引频次达​​180次​​,入选《Nature Communications》年度亮点论文。
​​应用前景​​:应用于高性能自旋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硬件。
​​4.2 案例2:纳米结构热传导机制(物理学)​​
​​创新点​​:提出声子相干性对纳米材料热导率的调控模型,解释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260次​​,被《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顶刊多次引用。
​​技术转化​​:为芯片散热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合作企业实现热导率提升40%。
​​4.3 案例3:多域AI模型后门攻击防御(计算机科学)​​
​​研究内容​​:系统梳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领域后门攻击方法,提出统一防御框架。
​​学术价值​​:论文发表于《ACM Computing Surveys》,被引频次​​320次​​,成为AI安全领域必读文献。
​​政策影响​​:支撑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中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5.1 现存问题​​
​​学科分布不均衡​​:高被引论文集中于传统优势学科(材料、化学),新兴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学、量子信息)相对薄弱。
​​成果转化率待提升​​:仅15%的高被引论文实现技术转化,产学研协同机制需完善。
​​青年学者激励不足​​:青年团队经费支持有限,国际合作参与度较低。
​​5.2 对策建议​​
​​优化学科布局​​:
设立“量子材料”“智能传感”等交叉学科平台,推动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
加强与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对接,聚焦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强化成果转化​​: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如与中车株洲所合作开发轨道交通智能检测技术。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高被引论文衍生技术提供孵化支持。
​​完善激励机制​​:
将高被引论文纳入绩效考核,提高奖励标准(如单篇被引超100次奖励5万元)。
推行“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提供海外访学与联合攻关经费。

​​第六章 结论​​

湖南科技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研究展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创新活力,尤其在磁性碳材料、AI安全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产学研合作,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青年学者潜力,以持续提升全球学术影响力,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