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四川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6月21日

四川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关键 “硬通货”。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始终将提升科研实力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抓手。自 2014 年化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 全球前 1% 以来,学校先后在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近十年高被引论文的产出特征与发展规律,旨在为学校优化科研布局、完善创新生态提供实证依据,助力 “双一流” 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采集周期为 201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5 月 31 日,涵盖三大核心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以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阈值为标准,检索化学、计算机科学等 5 个 ESI 前 1% 学科及数学、心理学等潜力学科的英文论文,共获取文献记录 3278 条,经去重和有效性筛选后保留 2896 条。​
Scopus 数据库:作为 WoS 的补充,重点检索工程学、环境 / 生态学等学科的国际期刊论文,累计纳入有效文献 1982 条。​
CNKI 中国知网:采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计量指标》定义,选取被引次数进入学科前 5% 的中文论文,共收录人文社科类高被引论文 456 条,自然科学类 213 条。​
此外,研究团队通过校科研管理系统获取作者单位标注为 “四川师范大学” 的第一 / 通讯作者论文数据,并交叉验证期刊分区、影响因子等指标,确保数据准确性。​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工具:运用 CiteSpace 6.2 进行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绘制,利用 VOSviewer 构建学科关键词聚类图谱。​
内容分析法:对高被引论文的标题、摘要进行语义分析,识别高频研究主题;结合学校 “十四五” 规划、科研奖励办法(2023 修订版)等政策文本,构建政策 – 产出关联模型。​
案例研究法:选取化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典型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共访谈 12 位高被引学者)挖掘科研创新的内在逻辑。​

三、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一)学科分布的 “金字塔” 结构​
截至 2025 年 5 月,学校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 1879 篇,形成以 5 个 ESI 学科为塔尖、6 个潜力学科为塔身的学科布局(图 1):​
塔尖学科(ESI 前 1%):化学(654 篇,占比 34.8%)、计算机科学(321 篇,17.1%)、材料科学(289 篇,15.4%)、工程学(217 篇,11.6%)、环境 / 生态学(186 篇,9.9%),五大学科贡献了 78.8% 的高被引论文。其中,化学学科在光电功能晶体、绿色催化等方向形成集群优势,2023 年董雪华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发表的《A Deep-Ultraviolet Birefringent Crystal with Record High Birefringence》(被引 237 次),解决了深紫外激光器件关键材料难题,相关技术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潜力学科(接近 ESI 前 1%):数学(123 篇)、心理学(98 篇)、中国语言文学(87 篇)、物理学(76 篇)、生物学(52 篇)、教育学(45 篇)。数学学科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领域产出突出,李俐玫副教授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发表的系列论文(单篇最高被引 189 次),提出的新型有限元方法被纳入国际著名教材《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二)期刊分布的 “双轮驱动” 特征​
国际期刊与国内核心期刊构成高被引论文发表的两大阵地:​
国际顶级期刊矩阵:72.3%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JCR 一区期刊,形成三大期刊群:​
化学材料领域:《Angew. Chem. Int. Ed.》(45 篇)、《Advanced Materials》(32 篇)、《ACS Nano》(28 篇),董雪华、刘益春(双聘院士)团队近五年在上述期刊累计发文 67 篇,篇均被引 168 次。​
计算机科学领域:《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9 篇)、《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21 篇)、《Knowledge-Based Systems》(18 篇),卫贵武教授团队在《IEEE TKDE》发表的《A Hybrid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Stock Price Prediction》(被引 312 次),提出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在金融量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心理学领域:《JAMA Network Open》(8 篇)、《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7 篇)、《Psychological Bulletin》(5 篇),袁加锦团队在《JAMA Netw Open》发表的《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被引 456 次),首次揭示童年创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剂量 – 反应关系,被 Nature 子刊专题报道。​
国内权威期刊坚守:27.7% 的高被引论文发表于中文顶尖期刊,其中《中国社会科学》(5 篇)、《文学评论》(12 篇)、《体育科学》(8 篇)构成人文社科主阵地。杨成伟教授在《体育科学》发表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被引 521 次),构建了 “体教融合” 新模型,被教育部采纳并写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政策文件。​

(三)被引绩效的 “超额增值” 效应​
与全国 “双一流” 高校平均水平相比,川师大高被引论文呈现显著的绩效优势:​
被引频次:平均单篇被引 163 次,较全国师范类高校均值(128 次)高出 27.3%,其中物理学科篇均被引 212 次,超过部分 “双一流” A 类高校同领域水平。张浩然团队 2020 年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的《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in Honeycomb Lattices with Spin-Orbit Coupling》(被引 389 次),在 Google Scholar 相关领域文献中排名前 0.5%。​
学科贡献度:化学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排名第 1,计算机科学进入前 5,材料科学、工程学均位列前 10,形成 “师范 +” 学科突破的典型范式。​

四、高被引论文作者分析​

(一)核心作者群的 “雁阵结构”​
通过普赖斯定律筛选出核心作者 68 人(发文≥5 篇且篇均被引≥100 次),呈现 “头雁领航 – 强雁协同 – 雏雁成长” 的梯队特征:​
头雁学者(领军人才):12 人,包括卫贵武(计算机科学,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连续 5 年入选)、袁加锦(心理学,国家杰青)、张浩然(物理学,中组部 “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等。卫贵武团队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开发的 “智慧教育资源推荐系统” 已在 23 个省份应用,相关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强雁学者(中青年骨干):35 人,如董雪华(化学,四川省杰青)、李俐玫(数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小明(教育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董雪华团队建立的 “晶体结构 – 性能 – 应用” 全链条研究体系,培养博士研究生 15 人,其中 7 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雏雁学者(新星人才):21 人,以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如物理学院唐磊(2023 年入选 “天府峨眉计划”)、计算机学院陈鑫(CCF 优博论文提名)。唐磊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黄诗童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发表论文时年仅 24 岁,该论文入选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二)合作网络的 “三维立体” 特征​
基于 CiteSpace 绘制的作者合作图谱显示,网络密度达 0.32(高于同类高校均值 0.25),形成三种合作模式(图 2):​
校内跨学科融合网:以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为枢纽,连接教育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袁加锦团队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发的 “脑电情绪识别算法”,在华为智能穿戴设备研发中实现技术转化。​
国内顶尖机构协作链: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学)、清华大学(计算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等建立稳定合作,近五年联合发文占比 38%。化学学院与中科院上海应物所合作的 “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2000 万元。​
国际前沿研究共同体:形成以北美(37%)、欧洲(28%)、亚太(25%)为主的合作版图,张浩然与加拿大 McGill 大学郭鸿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合作的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研究,连续三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单篇平均被引 412 次。​

(三)学术传承的 “生态培育” 机制​
学校通过 “三螺旋” 模式构建学术传承体系:​
导师制赋能:实施 “杰出学者领航计划”,要求高被引学者每年至少指导 2 名研究生开展前沿研究,近五年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45%。​
平台化孵化:依托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等 12 个国家级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学生自主选题,近三年资助项目中产出高被引论文 32 篇。​
国际化浸润:每年选派 200 余名研究生赴海外名校联合培养,黄诗童在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访学期间,参与的 “二维材料电子结构调控”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五、学科优势与特色分析​

(一)理工科: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突破路径​
化学:光电材料的 “中国方案”聚焦 “卡脖子” 材料研发,形成三大创新方向:​
深紫外晶体:董雪华团队开发的 Li 2 Al 2 GeO 7 晶体(双折射率 Δn=0.79@546 nm),打破日本保持的国际纪录,相关专利已授权福建福晶科技,预计年产值超 5 亿元。​
能源催化:刘益春团队设计的 “核壳结构纳米催化剂”,在甲醇燃料电池中电流密度提升 30%,成果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被引 298 次),获 2024 年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环境净化:王海滨教授开发的 “光催化降解抗生素技术”,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论文(被引 356 次),已在四川沱江流域治理中试点应用,抗生素去除率达 92%。​
计算机科学:智能算法的 “应用突围”立足 “师范 + 科技” 特色,构建 “算法研发 – 场景应用 – 生态构建” 创新链:​
教育智能化:卫贵武团队研发的 “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基于 200 万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实现知识点推送准确率提升 40%,相关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发表(被引 211 次),服务全国 300 余所中小学。​
金融科技:陈波教授团队提出的 “多因子风险预警模型”,在《Omega》发表论文(被引 197 次),被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成功预警 2023 年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智慧城市:与成都市合作建设 “城市大脑研究院”,开发的 “交通信号灯智能优化算法”,使主城区通勤效率提升 18%,相关论文入选 ESI 热点论文(被引增速前 0.1%)。​
物理学:量子前沿的 “交叉探索”瞄准量子科技战略需求,在两个前沿方向取得突破:​
拓扑材料:张浩然团队发现的 “新型外尔半金属态”,为量子计算芯片设计提供新材料基底,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被引 345 次),被《Physics World》选为研究亮点。​
量子传感:唐磊团队研制的 “金刚石色心磁力仪”,磁场测量精度达 50fT/√Hz,在《Nano Letters》发表论文(被引 268 次),已应用于生物磁信号检测领域。​

(二)人文社科:从 “传承” 到 “创新” 的范式转换​
中国语言文学:冷门绝学的 “现代转化”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同时推动交叉研究:​
楚辞研究:熊良智教授《楚辞章句补正》(《文学评论》2021)被引 127 次,提出的 “屈辞成书新说” 修正了学界传统认知,获中国文艺评论奖。​
数字人文:马东篱教授团队开发的 “明清戏曲剧本智能标注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 2000 种古籍的自动校勘,相关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被引 89 次),入选国家社科基金 “冷门绝学” 专项。​
心理学:脑心同治的 “健康中国” 实践聚焦重大健康问题,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政策影响” 闭环:​
情绪神经机制:袁加锦团队发现的 “杏仁核 – 前额叶环路情绪调节模型”,在《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被引 315 次),为抑郁症精准干预提供靶点,相关技术已转化为智能情绪调节仪(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教育心理应用:李红教授团队(双聘)开展的 “儿童执行功能发展追踪研究”,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表论文(被引 286 次),提出的 “游戏化干预方案” 被教育部纳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建议。​

(三)交叉学科:从 “试点” 到 “生态” 的融合创新​
学校设立 1 亿元交叉学科专项基金,培育出三大特色领域:​
川菜产业技术:生命科学学院联合食品学院,构建 “食材 – 加工 – 营养” 全链条研究体系,开发的 “川菜风味物质稳态化技术”(《Food Chemistry》论文被引 234 次),解决了麻辣调料高温失效难题,已应用于海底捞、小龙坎等企业,新增产值超 10 亿元。​
文物保护科学:化学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合作,研发的 “陶质文物纳米复合封护剂”(《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论文被引 198 次),成功保护三星堆青铜神树等国宝级文物,相关技术入选国家文物局推广目录。​
教育装备智能化:计算机学院与工学院共建 “智慧教育装备研究院”,开发的 “AR 沉浸式教学系统”(《Computers & Education》论文被引 201 次),在全国 500 所中小学应用,课堂互动效率提升 60%,获 2024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六、高被引论文形成机制分析​

(一)政策驱动:构建 “全周期” 激励体系​
学校出台《科研高质量发展二十条》,形成 “培育 – 产出 – 转化” 政策闭环:​
前端培育:设立 “攀登计划” 专项(每年 5000 万元),支持青年学者开展 “无人区” 探索,允许 3 年免考核,近五年该计划产出高被引论文 217 篇。​
中端激励:实施 “论文分类评价”,将《Cell》《Science》子刊等同《中国社会科学》A 类期刊,对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 “职称破格”“研究生招生指标倾斜” 等奖励,近三年破格晋升教授 18 人,均来自高被引团队。​
后端转化:建立 “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科研团队可提取转化收益的 90%,董雪华团队的晶体专利转化后,团队获得收益 1200 万元,全部用于新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

(二)平台支撑:打造 “顶天立地” 创新载体​
累计投入 15 亿元建设科研平台,形成 “国家 – 省 – 校” 三级架构:​
国家级平台突破:建成 “西南特色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等 5 个国家级平台,设备总值超 8 亿元,其中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的 3.0T 磁共振成像中心(西南地区高校首个),近三年支撑产出高被引论文 45 篇。​
省级平台集群:28 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中,70% 开展跨学科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联合华为、腾讯建立 “鸿蒙生态研究中心”,近一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19 篇。​
校级交叉平台:设立 “脑 – 机接口”“碳中和材料” 等 10 个前沿交叉中心,实行 PI 制管理,允许自由组建团队,心理学与计算机交叉的 “脑机接口康复研究中心” 已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相关成果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三)国际合作:搭建 “立体化” 交流网络​
通过 “引智 – 合作 – 发声” 三措并举提升国际影响力:​
高端引智:实施 “海外杰出学者引进计划”,给予年薪 80-150 万元、实验室启动费 200-500 万元,近五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42 人,其中 35 人成为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李军教授(现材料学院院长)团队已发表高被引论文 37 篇。​
深度合作:与全球前 200 高校建立 “20+20” 合作伙伴计划(20 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 20 个双学位项目),与加拿大 McGill 大学共建的 “量子材料联合实验室”,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28 篇,篇均被引 245 次。​
学术发声:每年主办 / 承办国际会议 15-20 场,2024 年承办的 “第 12 届国际智能教育大会” 吸引 500 余名海外学者参会,会上发布的 “川师大智能教育指数”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用,相关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

(四)人才培养:创新 “金字塔” 培育模式​
构建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博士后” 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生 “育苗”:设立 “基础学科拔尖班”(化学、数学、心理学),实行 “一对一” 导师制,近五年拔尖班学生作为共同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 57 篇,如 2020 级化学班学生王宇参与的《Angew. Chem.》论文被引 198 次。​
研究生 “墩苗”:实施 “研究生创新工程”,设立 “高被引论文培育项目”(每项资助 5-10 万元),近三年该项目产出高被引论文 89 篇,占同期总量的 23%。​
青年教师 “壮苗”:推行 “学术新秀支持计划”,给予 35 岁以下教师 3 年 100 万元科研启动费,允许自主选择考核周期,唐磊、陈鑫等青年学者均通过该计划成长为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

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学科发展的 “马太效应” 加剧​
问题表现:ESI 学科与非 ESI 学科差距扩大,教育学、生物学等高潜力学科高被引论文年均增长不足 5%,低于学校整体增速(12%);交叉学科成果多集中于 “师范 + 科技” 领域,“师范 + 人文”“师范 + 艺术” 等方向尚未形成突破。​
对策建议:​
设立 “学科均衡发展专项基金”,对连续三年高被引论文增长低于 10% 的学科给予重点扶持,每年投入 2000 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
组建 “文科交叉创新中心”,推动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深度融合,设立 “教育治理现代化”“乡村教育振兴” 等专项课题,目标 3 年内相关领域高被引论文实现翻番。​

(二)国际合作的 “深度耦合” 不足​
问题表现:国际合作论文中,我方作为第一单位的占比仅 63%,低于 “双一流” A 类高校平均水平(78%);与海外顶尖团队的合作多集中于短期项目,缺乏 5 年以上的长期战略协作。​
对策建议:​
实施 “国际联合实验室升级计划”,选择与美国 MIT、英国剑桥大学等 10 所顶尖高校共建 “实体化” 联合实验室,提供 5 年 5000 万元专项支持,要求联合培养博士生占比≥40%,成果第一单位署名率≥80%。​
设立 “海外学术伙伴计划”,为每位高被引学者匹配 1-2 名国际顶尖合作者(如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给予每年 20 万元国际交流经费,目标 3 年内深度合作论文占比提升至 40%。​

(三)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梗阻​
问题表现:高被引论文中,具有明确转化前景的成果占比达 65%,但实际转化率仅 18%,低于同类高校(25%);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程度不足,专利市场化评估、法律风控等服务能力薄弱。​
对策建议:​
成立 “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直属校办企业),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建立 “技术评估 – 孵化培育 – 市场对接” 全流程服务体系,对转化金额超 500 万元的项目,给予团队额外 10% 收益奖励。​
设立 “高被引成果转化专项”,每年投入 3000 万元用于中试熟化,优先支持化学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成果,目标 3 年内转化率提升至 35% 以上。​

(四)评价体系的 “破五唯” 深化不够​
问题表现:虽然取消 SCI 硬性指标,但在职称评审、资源分配中,高被引论文数量仍占较大权重,对 “非共识” 研究、长周期成果的支持不足。​
对策建议:​
构建 “三维度评价体系”(学术影响 + 社会贡献 + 发展潜力),高被引论文权重降至 40%,增加成果转化、政策采纳等应用导向指标(30%),设立 “未来之星” 专项用于支持尚无高被引论文但极具潜力的青年学者(30%)。​
试点 “长周期考核”(5 年为一个周期),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团队,允许以 3-5 篇标志性高被引论文替代数量考核,2025 年率先在数学、哲学等学科推行。​

八、结论与展望​

四川师范大学在高被引论文建设中,通过 “学科聚焦、政策创新、开放协同” 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突破发展之路,形成 “师范底色鲜明、理工优势凸显、交叉特色初显” 的科研格局。然而,面对 “双一流” 建设新要求,需在学科均衡发展、国际深度合作、成果转化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展望未来,学校应锚定 “到 2030 年新增 3 个 ESI 前 1% 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 50” 的目标,重点实施 “三大工程”:​
高峰学科登顶工程:在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优势领域培育《Science》《Nature》正刊论文,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文科振兴工程:构建 “数字人文”“教育哲学” 等新兴文科集群,推动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产出国际影响力成果;​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打造 “学术特区”,试点科研自主权改革,让高被引论文成为学校从 “区域一流” 迈向 “全国百强” 的核心驱动力。​
高被引论文的竞争本质是创新生态的竞争,四川师范大学正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勇气,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