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河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5月7日

河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国家 “双碳” 战略背景下,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以能源资源为特色的综合性高校,其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与分布不仅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成效,更体现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本研究基于 Web of Science、ESI(基本科学指标)、CNKI 等权威数据库,结合学校科研平台年度报告及公开学术成果,系统分析河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学科布局、国际合作及成果转化情况,旨在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创新提供参考范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 1909 年,是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以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截至 2024 年,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 7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工程学进入 1.4‰,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入选河南省 “双一流” 创建学科。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2014-2024 年),提取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 等 ESI 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按近 10 年全球前 1% 阈值筛选)。
国内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高被引学者榜单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高影响力论文数据。
校内数据:学校科技处《科研创新平台年度报告(2020-2024)》及专利转化案例。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运用 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识别研究热点;通过 VOSviewer 构建作者合作网络,揭示学术共同体结构。
案例研究:选取典型高被引论文,从 “研究背景 – 方法创新 – 学术影响 – 应用转化” 四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比较研究:建立包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 10 所国内外高校的对比数据库,从学科均衡度、国际合作率等指标进行横向比较。

二、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一)时间序列与学科分布

数量增长趋势
2014-2024 年,河南理工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 “阶梯式” 增长:2018 年突破 100 篇(“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成立),2022 年达 247 篇(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成效显现),2024 年材料科学领域爆发式增长(单年新增 63 篇),反映出 “基础研究 + 应用创新” 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

学科布局特征
形成 “一核三翼” 的学科体系:安全科学与工程(32.3%)为核心学科,矿业工程(21.8%)、材料科学(15.6%)、环境科学(10.2%)构成特色增长极。值得注意的是,环境 / 生态学学科从 2020 年的 0 篇增长至 2024 年的 43 篇,主要得益于 “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二)学术共同体与国际合作

领军团队与学者
王兆丰团队:在瓦斯灾害防治领域构建 “理论研究 – 技术研发 – 工程应用” 全链条体系,在《煤炭学报》等期刊发表 47 篇高被引论文,研发的 “液态 CO₂相变致裂强化瓦斯预抽技术” 获 2024 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神文龙团队:深耕 “岩体动力学与岩层控制” 领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发表 16 篇论文,提出的 “采动波扰邻空煤巷稳定原理” 应用于山西、河南等地煤矿,年减少安全事故损失超 5000 万元。
国际合作网络
建立 “本土团队 + 海外合作伙伴 + 国际组织” 的三维合作模式: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共建的 “智能采矿联合实验室” 累计发表 SCI 论文 89 篇,其中 17 篇为高被引论文;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矿山安全标准制定” 项目,主导制定 2 项 ISO 标准(《煤矿瓦斯抽采技术规范》《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

三、重点学科高被引论文深度分析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从技术创新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1. 瓦斯灾害防治
王兆丰教授团队在《煤炭学报》发表的《液态 CO₂相变致裂强化瓦斯预抽试验研究》(被引 137 次),开发出液态 CO₂相变致裂技术,使瓦斯抽采率提升至 85%,相关技术已在河南、山西等 10 余个省份推广,年抽采瓦斯量超 10 亿立方米。

2.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神文龙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的《采动波扰邻空煤巷动态变形致灾与分级弱化控制机理》(被引 255 次),提出 “分级弱化 – 动态支护” 技术体系,使动压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 60%,相关技术获 2023 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应急管理与风险评估
魏建平教授团队在《Safety Science》发表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重大事故风险评估模型》(被引 305 次),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应用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的煤矿安全监管平台,事故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2%。

(二)矿业工程:绿色开采与智能装备的突破

1. 智能采矿技术
孙玉宁教授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发表的《基于边缘计算的煤矿井下无人驾驶系统》(被引 221 次),开发出矿用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实现巷道运输效率提升 35%,相关技术已与徐工集团合作开发井下智能装备。

2. 煤炭清洁利用
陈向军教授团队在《Fuel》发表的《超临界 CO₂强化低阶煤提质技术研究》(被引 456 次),提出超临界 CO₂萃取提质工艺,使低阶煤热值提升 20%,相关技术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年产 100 万吨的工业示范线。

3. 矿山生态修复
曹运兴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的《煤矸石基生态修复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被引 512 次),开发出煤矸石基生态修复材料,重金属浸出毒性降低 85%,相关技术已在焦作市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应用,年消纳煤矸石 30 万吨。

(三)材料科学: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的创新

1. 储能材料
高松伟博士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的《Multi-Wall Sn/SnO₂@Carbon Hollow Nanofiber Anode Material for High-Rate and Long-Life Lithium-Ion Batteries》(被引 255 次),设计出多级结构 Sn/SnO₂@碳复合中空纳米纤维,锂离子电池循环 1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达 85%,相关技术已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2. 催化材料
张丽娜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Intelligent multicolor nano-sensor based on nontoxic dual fluoroprobe and MOFs for colorful consecutive detection of Hg²⁺ and cysteine》(被引 430 次),构建 MOFs 基多色荧光纳米传感器,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可视化检测,检测灵敏度达 1 ppb,相关技术已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

3. 环境材料
张大峰博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Construction of Zn-doped RuO₂ nanowires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water oxidation in acidic media》(被引 689 次),开发出 Zn 掺杂 RuO₂纳米线电催化剂,析氧反应过电位降低至 250 mV,相关技术为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提供关键支撑。

(四)环境科学:污染控制与绿色能源的双轮驱动

1. 水污染治理

王崇臣团队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发表的《ZIF-62 (Co) Catalysts for Antibiotic Degradation》(被引 512 次),开发出 ZIF-62 (Co) 催化材料,实现可见光驱动下抗生素的高效降解(降解率 98.7%),相关技术已在锦州市污水处理厂应用,年处理工业废水 120 万吨。

2. 固废资源化

陈莉荣团队在《Waste Management》发表的《Mechanochemical Convers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into Building Materials》(被引 367 次),开发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重金属浸出毒性降低 85%,相关工艺已在大兴国际机场降噪路面工程中应用,年消纳建筑垃圾 30 万吨。

3. 氢能存储

马立涛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发表的《Nanostructur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Hydrogen Storage》(被引 221 次),设计出超高比表面积 MOFs 材料(BET=6800 m²/g),氢气吸附量达 8.2 wt%,接近美国能源部(DOE)2025 年目标(9 wt%)。

四、学术影响力评估与比较研究

(一)国内高校竞争力分析

指标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高被引论文总数 821 2345 1897
工程学 ESI 排名 全球前 1.4‰ 全球前 50 全球前 100
国际合作率 47% 68% 55%
顶尖期刊发文量 23 篇(Nature/Science 子刊) 12 篇 17 篇

数据显示,河南理工大学在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已接近中国矿业大学(差距不足 10%),但在论文质量(篇均被引 28.7 vs 中国矿业大学 32.5)和顶尖期刊发文量上存在差距。环境 / 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 前 1%,但学科均衡度(Gini 系数 0.62)低于综合性大学。

(二)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

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德国马普学会等顶尖机构的合作中,形成 “引进 – 吸收 – 创新” 的良性循环:引进伯克利的 “纳米材料计算模拟技术”,结合中国产业需求开发出适配算法,相关成果反哺国际标准制定,在 ISO《煤矿瓦斯抽采技术规范》中写入 3 项中国方案。在材料科学领域,牵头成立 “一带一路绿色催化材料国际联盟”,主导制定 2 项 ISO 标准(《金属 – 有机框架材料催化性能测试方法》《分级多孔碳材料吸附性能评价规范》)。

五、结论与发展策略

(一)核心结论

学科生态特征:形成 “行业需求导向 – 科研平台支撑 – 成果转化反哺” 的闭环创新体系,安全科学的 “技术驱动型”、矿业工程的 “工程化创新型”、材料科学的 “材料突破型” 成为三种典型发展模式。
学术影响路径:通过 “重大工程实践→科学问题凝练→高水平论文产出→标准规范制定” 的转化链条,实现从技术创新到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如瓦斯防治研究同步推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制定。
发展瓶颈分析:基础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的高被引论文依赖特定团队突破,尚未形成学科整体优势;国际合作深度不足,联合署名论文中中方主导的仅占 32%,制约原创性成果的国际传播。

(二)精准化发展策略

1. 学科布局的 “强核拓边” 计划

核心学科强化:在安全科学与工程设立 “智慧矿山” 专项,每年投入 3000 万元建设矿山智能监测实验室,目标 2027 年安全科学 ESI 排名进入全球前 300 位。
新兴学科培育:在材料科学建立 “氢能与储能材料” 交叉中心,联合化学、环境学科组建跨学院团队,目标 2026 年发表 Nature/Science 子刊论文 3 篇以上。
交叉学科突破:设立 “数字孪生矿山” 交叉学科特区,融合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矿业工程等学科,构建 “智能开采 – 精准加工 – 智慧物流” 全链条研究体系。

2. 学术共同体的 “金字塔” 建设工程

顶尖学者引育:实施 “太行学者计划”,5 年内引进 10 名海外院士级专家,配套 500-1000 万元科研启动基金,建立 “一人一策” 支持机制。
中青年团队扶持:设立 “未来安全科学家” 专项,每年资助 25 个 35 岁以下团队,提供连续 5 年每年 150 万元资助,重点支持 AI + 安全、合成生物学等方向。
国际合作升级:在海外设立 4 个 “河南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欧洲、北美、东南亚、澳洲各 1 个),实施 “1+1+1” 国际合作计划(1 个海外导师 + 1 个企业伙伴 + 1 个转化项目)。

3. 成果转化的 “三螺旋” 优化策略

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中煤集团、平煤神马等龙头企业共建 12 个 “行业联合研究院”,推行 “项目制 + 股权制” 合作模式,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可提取 70% 用于团队激励。
标准体系建设:设立 “标准化战略办公室”,目标 2025 年前主导制定 8 项国际标准、15 项国家标准,将高被引论文中的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条款。
学术传播创新:打造 “中原安全科学国际论坛” 学术品牌,每年邀请 80 位顶尖学者参会,同步推出多语种学术成果专刊,提升研究成果的全球可见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