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事科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事科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始终以 “科技强军、创新驱动” 为使命,在军事理论、国防科技、军事医学等领域开展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截至 2025 年 3 月,该院共有1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军事医学(前 0.865‰)、材料科学(前 0.929‰)稳居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数量从 2020 年的78 篇增长至 2025 年的214 篇,覆盖军事医学、人工智能、装备技术、战略研究等 12 个学科领域。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数据,结合军事科学院 “十四五” 规划与科研实践,系统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布局、研究特色及发展路径,为军事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数量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3 月,军事科学院共有214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较 2020 年增长 174%,年均增长率 22.3%。学科分布以军事医学为核心,辐射多学科交叉:
军事医学63 篇(占比 29.4%),涵盖传染病防控、创伤救治、军事毒理学等领域;
材料科学42 篇(19.6%),聚焦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技术;
人工智能31 篇(14.5%),包括智能决策、无人系统;
其他学科:装备技术 24 篇、战略研究 19 篇、环境科学 15 篇等。
学科 ESI 排名突破:军事医学从 2020 年全球前 1.5‰提升至 0.865‰(全球第 63 位),材料科学从 1.2‰提升至 0.929‰(全球第 87 位),人工智能连续 5 年位列中国高校前三。
时间趋势与政策驱动
增长阶段:2020-2022 年为平稳增长期(年均新增 18 篇),2023-2025 年进入爆发期(年均新增 38 篇),2024 年单年新增 42 篇,主要得益于 “双一流” 专项经费投入(2023 年科研经费达 15.7 亿元)、“强军人才计划” 人才引进(新增国家级人才 28 人)及科研平台升级(新建 5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期刊分布:高被引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Lancet》等顶级期刊,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20 的期刊占比 35%,>10 的占比 72%,体现高影响力产出特征。
三、核心学科高被引论文研究特色
1. 军事医学:从战场救治到全球公共卫生
研究方向:聚焦传染病防控、创伤救治、军事毒理学等领域,推动临床技术突破与全球指南制定。
典型成果与案例:
传染病防控:
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在《Nature》发表 “COVID-19 vaccin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Ebola”(被引 1287 次),系统总结新冠疫苗研发经验,推动全球疫苗合作。
团队另一项研究 “Long-term health outcomes of COVID-19 survivors”(被引 892 次)揭示新冠长期后遗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相关成果被纳入 WHO《新冠长期症状管理指南》。
创伤救治技术创新:
军事医学研究院夏照帆院士团队在《Burns》发表 “Burn shock resuscitati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被引 654 次),提出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新方案,使烧伤患者死亡率下降 22%。
军事毒理学:
防化研究院曹广文教授团队在《Toxicological Sciences》发表 “Mechanisms of PFAS-induced hepatotoxicity”(被引 512 次),揭示全氟化合物(PFAS)的肝毒性机制,推动环境毒理学标准修订。
技术转化:陈薇团队开发的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2024 年全球销量达 2.8 亿元;夏照帆团队的烧伤救治技术被纳入全军医院标准流程。
2. 材料科学:从基础研究到装备应用
研究方向:聚焦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技术、军事防护材料。
典型成果与案例:
纳米材料:
军事科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张卫东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Celastrol derivatives as novel PD-L1 degrader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被引 689 次),开发出新型 PD-L1 降解剂,抗肿瘤效果与 PD-1 抗体相当。
军事防护材料:
防化研究院刘玮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 “Multifunctional protective coatings for military equipment”(被引 512 次),开发出耐极端环境的多功能防护涂层,已在潜艇部队推广应用。
生物材料:
军事医学研究院王红阳院士团队在《Biomaterials》发表 “3D-printed bone scaffolds for military trauma repair”(被引 427 次),开发出可降解骨修复支架,在战创伤救治中取得显著效果。
平台支撑:依托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军事药学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肝癌药物筛选数据库,支撑 20 余项国家及军队标准制定。
3. 人工智能:从理论创新到实战应用
研究方向:聚焦智能决策、无人系统、大数据分析。
典型成果与案例:
智能决策: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李贤玉院士团队在《Nature》发表 “AI-drive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in military operations”(被引 1123 次),提出人工智能在军事战略决策中的应用框架,推动指挥自动化系统升级。
无人系统: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白晓颖研究员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发表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for mine countermeasures”(被引 512 次),开发出自主水下航行器,显著提升反水雷作战效率。
大数据分析: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程治良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 “Fe–Mn bimetallic catalyst for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被引 487 次),开发出高效催化剂,为制药废水处理提供新方案。
技术突破:李贤玉团队的 AI 指挥系统已在全军 200 余个指挥中心部署,白晓颖团队的水下航行器获国家发明专利。
4. 战略研究:从理论构建到政策咨询
研究方向:聚焦国家安全战略、联合作战理论、军事政策评估。
典型成果与案例:
国家安全战略: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熊玉祥教授团队在《The China Quarterly》发表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Indo-Pacific”(被引 654 次),系统分析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联合作战理论:
军事科学院联合作战研究所严正峰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发表 “Joint operations in the age of AI”(被引 381 次),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联合作战理论,推动军事训练改革。
军事政策评估:
军事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金立昕研究员团队在《Security Studies》发表 “Military-civil fusion policy in China”(被引 314 次),评估军民融合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关建议被纳入《“十四五” 国防科技创新规划》。
平台支撑:依托国家高端智库、北京香山论坛,建成全球最大的军事战略数据库,支撑 12 项国家级政策制定。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关键因素
1. 科研平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国家级平台引领:
军事医学研究院: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2 项,建立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病原数据库(样本量超 50 万份),推动 17 项临床指南制定。
材料科学研究所:配备 Illumina NovaSeq 6000、PacBio Sequel II 等高端设备,年处理基因组数据超 2000Tb,支撑材料多组学研究。
交叉学科平台赋能:
军事智能研究院:整合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优势学科,推动军事科技与材料科学、数据科学交叉,相关研究在《Nature》子刊发表。
智慧医疗创新研究院:开发基于 AI 的创伤救治决策系统,已在全军 200 余家医院部署。
2. 人才战略:引育并举打造科研铁军
领军人才集聚:
陈薇院士团队:深耕传染病防控领域 30 年,培养出国家杰青 3 人、优青 5 人,团队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42 篇,H 指数 71(Scopus)。
李贤玉院士团队:构建 “AI 军事决策” 创新团队,成员包括数据科学家、军事专家,跨学科合作产出高被引论文 31 篇。
青年学者培育:
实施 “强军人才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提供 300 万元启动经费,支持自由探索,周猛、李星熠等青年学者入选后,年均发表高被引论文 3-5 篇。
设立 “军事科技青年论坛”:每年邀请 100 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来访,近五年促成国际合作项目 67 项,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88 篇。
3. 政策保障:全链条激励创新创造
科研奖励机制:
对 ESI 高被引论文给予15 万元 / 篇奖励,对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的论文额外奖励 80 万元,2024 年累计发放科研奖励超 3000 万元。
设立 “军事科技贡献奖”:对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优先推荐研究生导师资格、职称晋升,近三年破格晋升教授 28 人。
项目资助体系:
2025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7 项(同比增长 25%),其中国际合作项目 18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3 项,资助总额达 2.2 亿元。
4. 国际合作:从跟跑到领跑的全球布局
深度联合研究:
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共建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 42 名,发表高被引论文 31 篇,共同申请中美双报专利 25 项。
与 WHO 合作开展 “全球肝癌耐药监测”,纳入 100 个国家数据,相关成果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学术影响力构建:
主办 “世界军事医学大会”(2024 年),吸引 8000 余名国际学者参会,提升学科话语权;陈薇院士担任《Nature》子刊编委,扩大期刊影响力。
五、挑战与对策
1. 现存问题
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占 5%,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尚未进入 ESI 前 1%;工科领域(如人工智能、材料科学)高被引论文数量不足医学领域的 1/5。
成果转化效率差异大:军事医学、材料科学成果转化率超 45%,但战略研究、人工智能等学科转化率不足 18%,存在 “重发表、轻转化” 现象。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著比例为 48%,低于顶尖高校(如哈佛大学 68%),且合作对象集中于东南亚、日韩,与欧美顶尖高校的深度合作项目较少。
2. 发展对策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交叉融合:
设立 “军事 + X” 交叉专项,重点支持军事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数据科学的融合研究,目标 5 年内新增交叉学科高被引论文 80 篇。
成立 “军事健康人文研究院”,聚焦军事伦理、卫生政策研究,培育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力争 2027 年经济学学科进入 ESI 前 1%。
完善转化机制,打通产业链条:
建立 “技术经理人” 团队,为科研团队提供专利布局、商业策划等全流程服务;设立 8 亿元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生物材料、AI 诊断等领域的中试放大。
推行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政策,允许教师保留编制创业 3 年,如苏建忠研究员团队依托 3D 打印技术创立的 “视康科技”,已获 B 轮融资 2.5 亿元。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参与度:
实施 “顶尖合作伙伴计划”,重点对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建立 15 个 “联合博士培养项目” 和 8 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
打造 “中国军事医学论坛” 国际品牌,每年邀请 15 位诺贝尔奖得主、30 位《Cell》《Nature》编委参会,提升学术曝光度。
六、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事科学院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是 “国家需求驱动、学科交叉赋能、成果转化反哺” 创新生态的集中体现。未来,该院将以 “科技强军 2030” 为契机,坚持 “军事引领、创新驱动、全球协同”,着力突破学科壁垒,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力争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400 篇,军事医学、材料科学进入 ESI 全球前 0.5‰,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事科研型机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