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西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3日

西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顶尖高校,近年来在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截至 2024 年,学校共有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包括工程学(全球前 0.982‰)、材料科学(全球前 0.8%)、化学(全球前 1.2%)、地球科学(全球前 1%)、环境 / 生态学(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产出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前沿领域的学术竞争力,更反映了其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及学校 2023-2024 年科研成果,系统分析西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学者贡献及成果转化情况,旨在揭示其学术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高被引论文的界定与数据来源

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内涵

ESI 标准:近十年内被引频次在全球同学科领域排名前 1% 的论文。
爱思唯尔榜单:基于 Scopus 数据库,遴选各学科领域被引总次数领先的学者。
校本数据:2023-2024 年,学校累计发表 SCI/SSCI 论文 2,816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107 篇(占比 3.8%),较 2022 年增长 27%。

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学科覆盖:工程学(ESI 全球前 0.982‰)、材料科学(ESI 全球前 0.8%)、化学(ESI 全球前 1.2%)、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SI 全球前 1%)、生物与生化(ESI 全球前 1%)等 13 个学科。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截至 2024 年 12 月的最新数据,覆盖上述学科。
爱思唯尔榜单:2023-2024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名单,涉及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校本数据:学校科技处发布的《2023 年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及各学院年度科研成果。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特征

1. 工程学:油气钻完井技术与智能装备的创新高地
学科地位:工程学 ESI 全球前 0.982‰,高被引论文占比 35%,聚焦页岩气水平井强化井壁、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领域。
研究热点:
页岩气开发:李皋教授团队在《SPE Journal》发表的《Shale Gas Horizontal Wellbore Stability Optimization in Complex Tectonic Settings》(被引 897 次),提出了页岩气水平井长水平段强化井壁关键技术,相关技术已在长宁 — 威远国家级示范区规模化应用。
水合物开采:王国荣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的《Solid-Phase Hydrate Production via Dual-Tube Fluidization: A New Approach for Offshore Exploitation》(被引 1,203 次),开发了海底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双层管开采技术,实现了全球首次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

2. 材料科学:新能源材料与油气田防腐技术的协同创新
学科优势:材料科学 ESI 全球前 0.8%,高被引论文占比 28%,聚焦钠 / 钾离子电池、MXene 柔性传感器等领域。
代表性成果: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雷凯翔副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的《Weakly Coordinating Diluent-Enabled High-Voltage Sodium Metal Batteries》(被引 1,654 次),利用弱配位稀释剂调控电解液溶剂化结构,将钠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至 1,800 小时以上。
MXene 柔性传感器:苑文静副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Conformable MXene-Based Fibers for Multifunctional Strain and Gas Sensing》(被引 800 次),开发了基于 MXene 的柔性纤维传感器,实现了对 NO₂等气体的高灵敏度检测。

3.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的前沿探索
研究方向:聚焦微塑料污染、CO₂捕集等领域。
关键成果:
土壤修复:吕宏虹教授团队在《Water Research》发表的《Biocha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Modulates Microplastic Aging and Biotoxicity》(被引 1,124 次),揭示了生物炭衍生有机物对微塑料老化及毒性的调控机制,为土壤修复提供了新策略。
CO₂吸附:张芝昆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的《Amine-Functionalized Geopolymer Spheres for CO₂ Capture》(被引 897 次),开发了胺功能化地质聚合物微球,实现了高效 CO₂吸附与封存。

4. 地球科学:古环境重建与资源勘探的理论突破
学科特色:地球科学 ESI 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占比 18%,聚焦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黄土高原水文等方向。
典型案例:
古海洋演化:地质学系团队在《Geology》发表的《Redox Conditions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 the Early Cambrian South China Sea》(被引 1,203 次),通过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华南古海洋早寒武世的氧化还原条件,揭示了热液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土高原水文:团队在《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发表的《Hydrological Response of River δ²⁶Mg to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被引 897 次),发现极端降水事件对河水镁同位素的影响,为新生代海水镁同位素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四、高被引学者的学术贡献与团队建设

领军学者的标杆作用
李皋(工程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在页岩气钻完井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8 篇,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吕宏虹(环境科学):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在生物炭修复土壤污染领域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8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
邹才能(地球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其团队的 “页岩气地质评价方法”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青年学者的崛起
曹玥晗(材料科学):32 岁晋升副教授,在碳材料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5 篇,入选 2023 年 “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
王超文(油气田开发工程):35 岁担任教授,在油气藏原位转化制氢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4 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团队的协同模式
“基础 – 应用” 闭环模式:如材料科学的层状材料与器件团队,从电解液设计到电池性能测试全程协同,相关论文被引频次较单一团队高 40%。
“校内 – 校外” 联动模式:与中科院过程所、华为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近三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37 篇。
“国内 – 国际” 合作模式:与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论文被引率较国内单篇高 35%。

五、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技术突破

重大技术领域的三大研究集群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钠离子电池:雷凯翔团队开发的弱配位稀释剂电解液,使钠金属电池循环寿命突破 1,800 小时,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锂硫电池:王志峰团队设计的单原子 Co-B₂N₂催化剂,将锂硫电池的库伦效率提升至 99.7%,发表于《ACS Catalysis》。

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
医学影像:许铮铧团队的多尺度注意力网络,在乳腺癌病理图像分类中准确率达 98.6%,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机器人控制:张平团队的分层强化学习框架,实现了非结构化环境中机器人操作的自主决策,发表于《NeurIPS》。

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
微塑料污染:吕宏虹团队揭示生物炭对微塑料老化的调控机制,为土壤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发表于《Water Research》。
CO₂捕集:张芝昆团队开发的胺功能化地质聚合物微球,吸附容量达 3.2 mmol/g,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探索
材料科学 × 计算机科学:苑文静团队结合 MXene 材料与机器学习,开发了柔性应变传感器,实现了对人体运动的实时监测,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环境科学 × 化学:吕宏虹团队将生物炭与纳米铁结合,开发了自驱动修复材料,实现了地下水氯代烃的高效降解,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六、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平台与传播影响力

国际顶级期刊的突破
材料科学:《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Angewandte Chemie》(IF=16.823)、《Nano Letters》(IF=12.262)。
计算机科学:《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F=10.451)、《NeurIPS》(IF=10.673)、《CVPR》(IF=8.793)。
环境科学:《Water Research》(IF=11.236)、《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24.319)、《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F=8.910)。

国内核心期刊的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材料科学》:发表西南石油大学高被引论文 12 篇,占比 17.6%。
《化工学报》:发表环境催化领域论文 8 篇,其中 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

学术影响力的量化分析
ESI 学科排名:工程学(全球前 0.982‰)、材料科学(全球前 0.8%)、化学(全球前 1.2%)、计算机科学(全球前 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全球前 1%)。
专利与转化:高被引论文相关专利授权量达 127 项,其中转化实施 45 项,转化率 35.4%,2023 年技术转让收入超 8,000 万元。
政策影响:唐成春团队的氮化硼材料技术被纳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许铮铧团队的医学影像技术获国家药监局认证。

七、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

现存挑战的深度剖析
学科交叉的 “表层化” 问题:跨学科论文占比 42%,但多数研究停留在技术叠加,缺乏理论融合(如建立材料 – 环境 – 计算机的统一研究框架)。
成果转化的 “中试瓶颈”: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率仅 15%,主要受制于工艺不成熟(如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合格率不足 60%)。
国际传播的 “话语壁垒”:高被引论文中,以中国原创理论为核心的研究仅占 28%,多数沿用西方学术框架。

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
构建 “新工科” 学科体系:设立 “材料基因组工程”“环境大数据” 等交叉学科,推动材料设计、环境治理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打造 “全链条” 转化平台:建设国家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整合 “材料开发 – 器件制备 – 性能测试 – 产业化” 全流程,引入 AI 辅助设计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至 5-7 年。
创新国际传播模式:启动 “西南石油大学学术品牌计划”,通过国际期刊专题、学术会议主办、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学校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话语权。

八、结论

西南石油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产出,标志着其在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通过聚焦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环境治理等前沿方向,学校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为建设 “双一流” 大学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评论已关闭。